A、A、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小
B、B、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大
C、C、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大
D、D、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金属钠和金属钙与水反应的危险性比较。
选项解析: A. 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小: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题目已经指出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所以金属钠的危险性不会比金属钙小。
B. 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大:这个选项正确。由于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因此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
C. 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大:这个选项不正确,与题目描述的反应剧烈程度相反。
D. 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同样与题目描述的反应剧烈程度相反。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题目明确指出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热量、气体和可能的火灾危险都要大于金属钙。因此,金属钠的危险性较金属钙大。
A、A、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小
B、B、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大
C、C、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大
D、D、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金属钠和金属钙与水反应的危险性比较。
选项解析: A. 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小: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题目已经指出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所以金属钠的危险性不会比金属钙小。
B. 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大:这个选项正确。由于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因此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
C. 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大:这个选项不正确,与题目描述的反应剧烈程度相反。
D. 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同样与题目描述的反应剧烈程度相反。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题目明确指出金属钠与水反应比金属钙剧烈,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热量、气体和可能的火灾危险都要大于金属钙。因此,金属钠的危险性较金属钙大。
A. A、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燃
B. B、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燃
C. C、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爆
D. D、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爆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闪点定义及其与易燃性关系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闪点的定义来判断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闪点低所代表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理解闪点的概念:
闪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时,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低意味着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该液体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在遇到火源时发生闪燃。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燃: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闪点低的定义,即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发生闪燃,说明该液体容易着火燃烧。
B. 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燃:这个选项与闪点低的定义相悖。如果闪点高,才意味着在很高的温度下才能闪燃,而题目中明确提到闪点低。
C. 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爆:此选项中的“闪爆”与题目讨论的“闪燃”不同。闪爆通常指的是在有限空间内,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现象,与闪点无直接关系。
D. 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爆:同样,这个选项也涉及到了“闪爆”,而非题目讨论的“闪燃”,且与闪点低的定义不符。
综上所述,闪点低表示该液体在很低的温度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发生闪燃,因此容易着火燃烧。所以,正确答案是A:“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燃”。
A. A、最高温度
B. B、最高熔点
C. C、最低熔点
D. D、最低温度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闪点的定义。
选项解析如下: A. 最高温度: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闪点指的是可燃液体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而不是最高温度。 B. 最高熔点:这个选项不正确,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与闪燃无关。 C. 最低熔点:这个选项不正确,同样熔点与闪燃无关,且这里提到的是“最低熔点”,与闪点定义不符。 D. 最低温度:这个选项正确。闪点是指可燃液体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足够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且在遇到火源时发生瞬间燃烧的最低温度。
因此,正确答案是D。闪燃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的温度达到其闪点时,液体会释放出足够的蒸气,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火源就能发生闪燃。所以,闪点是指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A. A、可燃
B. B、易燃
C. C、难燃
D. D、不燃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液体易燃性分类的理解。闭杯实验闪点是衡量液体易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液体表面上的蒸汽与空气混合物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根据这个指标,我们可以将液体分为不同的易燃性类别。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可燃:虽然“可燃”这个词在广义上可以指能够燃烧的液体,但在这个题目中,它并没有特指某一类基于闪点划分的液体。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有更具体的分类,即“易燃”。因此,A选项不是最准确的答案。
B. 易燃: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题目中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分类。在化学和消防安全领域,通常将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定义为易燃液体。这些液体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混合气,并有可能在接近火源时迅速燃烧或爆炸。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C. 难燃:难燃液体通常指那些不易燃烧的液体,其闪点通常远高于61℃。因此,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显然不属于难燃液体,C选项错误。
D. 不燃:不燃液体指的是在常规条件下完全不能燃烧的液体。这类液体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不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以产生热量和火焰。显然,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并不符合不燃液体的定义,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闭杯实验闪点≤61℃的液体属于易燃液体,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平开门
B. B、推拉门
C. C、下滑门
D. D、旋转门
解析:选项解析:
A. 平开门:平开门是指可以像普通门一样开关的门,这种门在关闭后可以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符合防火门的基本要求。
B. 推拉门:推拉门在关闭后可能需要较大的力量才能从一侧开启,且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不如平开门容易操作。
C. 下滑门:下滑门通常用于车库等地方,不适用于人员疏散,且手动开启较为困难。
D. 旋转门:旋转门通常用于公共建筑的主要入口,但在紧急疏散时,旋转门的速度较慢,不利于快速疏散。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答案选A,因为平开门是最符合防火门要求的类型。它能够向疏散方向开启,并且在关闭后应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人员。其他选项要么操作不便,要么不适合用作疏散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要求,防火门应使用平开门,以确保人员在火灾时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
A. A、100
B. B、250
C. C、500
D. D、100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防烟分区定义及其界定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防烟分区的概念。防烟分区是指在建筑中,为了控制火灾时烟气的流动和扩散,利用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者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梁等作为分隔,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在火灾时能够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为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提供有利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mm的梁为界”。这里询问的是梁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最小尺寸。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00mm:这个尺寸太小,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防烟分隔,因为烟气在很小的空间内就可能绕过这样的梁进行扩散。
B. 250mm:虽然比100mm大,但仍然不足以构成显著的防烟屏障,烟气仍然有可能通过较小的缝隙扩散。
C. 500mm:这个尺寸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界点,能够形成较为明显的防烟分隔,有效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
D. 1000mm:虽然这个尺寸更大,能够提供更好的防烟效果,但并非题目所要求的“不小于”的最小值,因此不是最优选择。
综上所述,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能够作为有效的防烟分隔,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设备防腐
B. B、提高设备强度
C. C、保持温度
D. D、防止泄漏
解析:选项A:设备防腐,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防止设备因腐蚀而损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泄漏的风险,但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
选项B:提高设备强度,这一措施可以增强设备的承压能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设备破裂,从而减少泄漏的可能性。然而,它也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核心措施。
选项C:保持温度,控制设备的温度可以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材料疲劳、膨胀等问题,减少泄漏风险。但保持温度同样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
选项D:防止泄漏,这是直接针对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源头采取措施。泄漏会导致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环境,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防止泄漏是预防此类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D。因为防止泄漏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核心措施,直接针对事故的源头进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风险。其他选项虽然也有助于减少泄漏风险,但并非重点措施。
A. A、150m
B. B、50m
C. C、200m
D. D、80m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对《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关于二甲胺泄漏时隔离距离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关键信息:二甲胺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同时,题目中也明确指出了二甲胺作为气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但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50m:这个选项给出的隔离距离相对较长,但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相关规定,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并未达到这么长。
B. 50m:这个选项与实际情况相符。在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人员安全,需要设置一定的隔离距离,而这个距离通常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以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的。对于二甲胺这样的易燃易爆液体,50m的隔离距离是合理的。
C. 200m:与A选项类似,这个距离过长,不符合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实际隔离需求。
D. 80m:虽然这个距离比B选项要长,但仍然不是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正确隔离距离。
综上所述,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相关规定,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其隔离距离至少应为50m。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A. A、小量泄漏,可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B. B、大量泄漏,将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C. C、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硝酸铵泄漏隔离距离周围至少为20m
D. D、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100m
解析:选项A:描述了小量泄漏时的处理方法,使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并置于合适的容器中,这是正确的应急措施,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泄漏物扩散,并且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选项B:提到大量泄漏时应将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这也是正确的。大量泄漏时,回收泄漏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用水冲洗可以进一步稀释和清除残留物质。
选项C:指出硝酸铵泄漏时周围至少隔离20米,这个描述是错误的。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对于硝酸铵这种危险化学品,泄漏时的隔离距离应该更大,以确保安全。
选项D:说明了如果发生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100米,这个描述是正确的。由于硝酸铵的潜在危险性,大量泄漏时需要更大的疏散距离来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它提供的隔离距离不符合《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的规定,距离太短,不能有效保障安全。
A. A、50m
B. B、100m
C. C、150m
D. D、80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来判断硝基苯泄漏时的紧急预防措施中,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应为多少。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和选项:
题目要求确定硝基苯泄漏时,液体泄漏的紧急预防措施中隔离距离至少为多少。
提供的选项是:A. 50m,B. 100m,C. 150m,D. 80m。
接下来,我们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内容进行分析:
在处理危险化学品泄漏时,为了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需要设定一定的隔离距离。这个距离取决于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
对于硝基苯这种危险化学品,由于其易燃易爆且有毒有害的特性,一旦发生泄漏,需要迅速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事故扩大。
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规定,硝基苯泄漏时,对于液体的紧急预防措施中,隔离距离至少应为100m。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 50m:这个距离低于规定的100m,因此不正确。
B. 100m:这个距离符合《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硝基苯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C. 150m:虽然这个距离更远,但超出了题目要求的“至少”距离,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D. 80m:这个距离也低于规定的100m,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硝基苯泄漏时,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
A. A、空气进入系统与之混合并
B. B、达到爆炸下限时
C. C、超出爆炸极限时
D. D、达到爆炸上限时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的基本原理。
选项解析如下:
A. 空气进入系统与之混合并: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可燃气体混合物形成的过程,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但这个选项并没有说明混合物达到爆炸的条件。
B. 达到爆炸下限时:这个选项正确。爆炸下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低浓度,低于这个浓度,混合物不会爆炸。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就会爆炸。
C. 超出爆炸极限时:这个选项不正确。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混合物不会爆炸。
D. 达到爆炸上限时:这个选项不正确。爆炸上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高浓度,超过这个浓度,混合物中的氧气不足以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爆炸。
为什么选B: 因为达到爆炸下限时,可燃气体混合物已经具备了发生爆炸的基本条件,即足够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气浓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点火源,混合物就会发生爆炸。因此,正确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