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消防救援
>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搜索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320、防烟分区是指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m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或吊顶之间的规定空间。

A、A、100

B、B、250

C、C、500

D、D、100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防烟分区定义及其界定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防烟分区的概念。防烟分区是指在建筑中,为了控制火灾时烟气的流动和扩散,利用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者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梁等作为分隔,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在火灾时能够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为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提供有利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mm的梁为界”。这里询问的是梁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最小尺寸。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00mm:这个尺寸太小,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防烟分隔,因为烟气在很小的空间内就可能绕过这样的梁进行扩散。

B. 250mm:虽然比100mm大,但仍然不足以构成显著的防烟屏障,烟气仍然有可能通过较小的缝隙扩散。

C. 500mm:这个尺寸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界点,能够形成较为明显的防烟分隔,有效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

D. 1000mm:虽然这个尺寸更大,能够提供更好的防烟效果,但并非题目所要求的“不小于”的最小值,因此不是最优选择。

综上所述,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能够作为有效的防烟分隔,因此正确答案是C。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321、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1-d51d-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2、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二甲胺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液态二甲胺可致眼和皮肤灼伤。作为气体时,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作为液体时,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38be-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3、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以下硝酸铵应急处置措施的描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95b7-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4、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硝基苯泄漏隔离距离对于液体至少为(),固体至少为25m。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f091-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5、高温下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一旦(),极易在设备和管道内爆炸。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4ccb-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6、高温使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a649-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7、高温场所为防止中暑,应多饮()最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fb56-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8、高温能增强氢气对金属的()作用,这些都可降低设备的机械强度而产生裂纹,导致泄漏,甚至造成爆炸。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5093-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9、()可能发生阴燃。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a5d0-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30、()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ff97-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消防救援
>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320、防烟分区是指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m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或吊顶之间的规定空间。

A、A、100

B、B、250

C、C、500

D、D、100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防烟分区定义及其界定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防烟分区的概念。防烟分区是指在建筑中,为了控制火灾时烟气的流动和扩散,利用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者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梁等作为分隔,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在火灾时能够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为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提供有利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mm的梁为界”。这里询问的是梁从顶棚向下突出的最小尺寸。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00mm:这个尺寸太小,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防烟分隔,因为烟气在很小的空间内就可能绕过这样的梁进行扩散。

B. 250mm:虽然比100mm大,但仍然不足以构成显著的防烟屏障,烟气仍然有可能通过较小的缝隙扩散。

C. 500mm:这个尺寸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界点,能够形成较为明显的防烟分隔,有效减缓烟气的扩散速度。

D. 1000mm:虽然这个尺寸更大,能够提供更好的防烟效果,但并非题目所要求的“不小于”的最小值,因此不是最优选择。

综上所述,从顶棚向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能够作为有效的防烟分隔,因此正确答案是C。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相关题目
321、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是()。

A. A、设备防腐

B. B、提高设备强度

C. C、保持温度

D. D、防止泄漏

解析:选项A:设备防腐,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防止设备因腐蚀而损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泄漏的风险,但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

选项B:提高设备强度,这一措施可以增强设备的承压能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设备破裂,从而减少泄漏的可能性。然而,它也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核心措施。

选项C:保持温度,控制设备的温度可以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材料疲劳、膨胀等问题,减少泄漏风险。但保持温度同样不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重点。

选项D:防止泄漏,这是直接针对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源头采取措施。泄漏会导致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环境,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防止泄漏是预防此类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D。因为防止泄漏是预防泄漏类火灾与爆炸的核心措施,直接针对事故的源头进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风险。其他选项虽然也有助于减少泄漏风险,但并非重点措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1-d51d-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2、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二甲胺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液态二甲胺可致眼和皮肤灼伤。作为气体时,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作为液体时,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A. A、150m

B. B、50m

C. C、200m

D. D、80m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对《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关于二甲胺泄漏时隔离距离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关键信息:二甲胺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同时,题目中也明确指出了二甲胺作为气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但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50m:这个选项给出的隔离距离相对较长,但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相关规定,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隔离距离并未达到这么长。

B. 50m:这个选项与实际情况相符。在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人员安全,需要设置一定的隔离距离,而这个距离通常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以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的。对于二甲胺这样的易燃易爆液体,50m的隔离距离是合理的。

C. 200m:与A选项类似,这个距离过长,不符合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实际隔离需求。

D. 80m:虽然这个距离比B选项要长,但仍然不是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的正确隔离距离。

综上所述,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相关规定,二甲胺作为液体泄漏时,其隔离距离至少应为50m。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38be-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3、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以下硝酸铵应急处置措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小量泄漏,可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B. B、大量泄漏,将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C. C、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硝酸铵泄漏隔离距离周围至少为20m

D. D、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100m

解析:选项A:描述了小量泄漏时的处理方法,使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并置于合适的容器中,这是正确的应急措施,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泄漏物扩散,并且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选项B:提到大量泄漏时应将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这也是正确的。大量泄漏时,回收泄漏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用水冲洗可以进一步稀释和清除残留物质。

选项C:指出硝酸铵泄漏时周围至少隔离20米,这个描述是错误的。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对于硝酸铵这种危险化学品,泄漏时的隔离距离应该更大,以确保安全。

选项D:说明了如果发生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100米,这个描述是正确的。由于硝酸铵的潜在危险性,大量泄漏时需要更大的疏散距离来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它提供的隔离距离不符合《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的规定,距离太短,不能有效保障安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95b7-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4、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硝基苯泄漏隔离距离对于液体至少为(),固体至少为25m。

A. A、50m

B. B、100m

C. C、150m

D. D、80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来判断硝基苯泄漏时的紧急预防措施中,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应为多少。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和选项:

题目要求确定硝基苯泄漏时,液体泄漏的紧急预防措施中隔离距离至少为多少。
提供的选项是:A. 50m,B. 100m,C. 150m,D. 80m。

接下来,我们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内容进行分析:

在处理危险化学品泄漏时,为了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需要设定一定的隔离距离。这个距离取决于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
对于硝基苯这种危险化学品,由于其易燃易爆且有毒有害的特性,一旦发生泄漏,需要迅速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事故扩大。
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规定,硝基苯泄漏时,对于液体的紧急预防措施中,隔离距离至少应为100m。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 50m:这个距离低于规定的100m,因此不正确。
B. 100m:这个距离符合《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中硝基苯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C. 150m:虽然这个距离更远,但超出了题目要求的“至少”距离,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D. 80m:这个距离也低于规定的100m,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硝基苯泄漏时,液体泄漏的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2-f091-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5、高温下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一旦(),极易在设备和管道内爆炸。

A. A、空气进入系统与之混合并

B. B、达到爆炸下限时

C. C、超出爆炸极限时

D. D、达到爆炸上限时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的基本原理。

选项解析如下:

A. 空气进入系统与之混合并: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可燃气体混合物形成的过程,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但这个选项并没有说明混合物达到爆炸的条件。

B. 达到爆炸下限时:这个选项正确。爆炸下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低浓度,低于这个浓度,混合物不会爆炸。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就会爆炸。

C. 超出爆炸极限时:这个选项不正确。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混合物不会爆炸。

D. 达到爆炸上限时:这个选项不正确。爆炸上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高浓度,超过这个浓度,混合物中的氧气不足以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爆炸。

为什么选B: 因为达到爆炸下限时,可燃气体混合物已经具备了发生爆炸的基本条件,即足够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气浓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点火源,混合物就会发生爆炸。因此,正确答案是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4ccb-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6、高温使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A. A、缩小

B. B、扩大

C. C、不变

D. D、降为零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高温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通常是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点火能量等)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这个范围通常用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分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接下来,我们分析高温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高温会提高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和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的混合均匀度。这种混合均匀度的提高,使得在较低的可燃气体浓度下就能形成足够的可燃混合气,导致爆炸下限降低;同时,在较高的可燃气体浓度下,由于高温加速了燃烧反应,使得混合气体在更宽的浓度范围内都能发生爆炸,导致爆炸上限提高。因此,高温会使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缩小:这个选项与高温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实际影响相反,因此不正确。

B. 扩大:这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高温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即扩大爆炸极限范围。

C. 不变:高温会改变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和混合均匀度,因此爆炸极限不可能保持不变,这个选项不正确。

D. 降为零:高温虽然会改变爆炸极限的范围,但不可能使爆炸极限降为零,因为只要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混合并达到一定的浓度范围,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这个选项显然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a649-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7、高温场所为防止中暑,应多饮()最好。

A. A、纯净水

B. B、汽水

C. C、含盐清凉饮料

D. D、绿豆汤

解析:选项A:纯净水虽然可以补充水分,但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盐分流失,仅饮用纯净水不能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电解质,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

选项B:汽水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和二氧化碳,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清凉感,但其中的糖分反而会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不利于解暑。

选项C:含盐清凉饮料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盐分和水分,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是最适合高温环境下的饮品。

选项D: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适合在高温环境中饮用,但它补充电解质的效果不如含盐清凉饮料。

因此,选择C选项含盐清凉饮料最为合适,因为它可以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有助于防止中暑。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3-fb56-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8、高温能增强氢气对金属的()作用,这些都可降低设备的机械强度而产生裂纹,导致泄漏,甚至造成爆炸。

A. A、氢蚀

B. B、裂变

C. C、蠕变

D. D、蜕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氢气在高温下对金属的特殊作用。

A选项“氢蚀”:在高温环境下,氢气与金属接触时,会加速金属的腐蚀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对氢敏感的金属,如钢等。这种由氢气引起的金属腐蚀被称为氢蚀。氢蚀会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从而可能引发裂纹、泄漏甚至爆炸等严重后果。因此,A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

B选项“裂变”:裂变是原子核在特定条件下(如受到中子轰击)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原子核的过程,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个过程与氢气对金属的作用无关,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蠕变”:蠕变是指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虽然蠕变是材料在高温下的一种重要行为,但它并不是由氢气直接引起的,因此C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

D选项“蜕变”:蜕变一词通常用于描述生物体(如昆虫、爬行动物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形态或生理上的变化,或者用于描述物质(如放射性元素)因衰变而发生的性质变化。它与氢气对金属的作用无关,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氢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5093-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9、()可能发生阴燃。

A. A、塑料

B. B、煤

C. C、橡胶

D. D、蜡烛

解析:阴燃是指物质在无火焰的情况下缓慢燃烧,通常产生少量的烟和热量。这种现象常见于某些固体材料。

A. 塑料 - 塑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阴燃,尤其是那些含有易燃添加剂的塑料。但是,它们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开始阴燃。

B. 煤 - 煤是已知会发生阴燃的物质。煤在堆积或储存过程中,由于缓慢氧化作用,可以在没有明显火焰的情况下发热,最终可能导致阴燃。

C. 橡胶 - 橡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阴燃,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中。但是,这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较高的环境温度。

D. 蜡烛 - 蜡烛的燃烧是明显的明火燃烧,不符合阴燃的定义。

答案选择B(煤)的原因是,煤在自然堆积状态下,由于氧化作用,很容易在没有明显火焰的情况下发生阴燃。这是一个已知且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煤矿和煤储存区域。其他选项虽然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阴燃,但煤是最常见和典型的阴燃物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a5d0-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30、()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A. A、岗位工人

B. B、班组长

C. C、特种作业人员

D. D、安全管理人员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安全生产中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要求的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岗位工人:岗位工人是泛指在某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内容多种多样,不一定涉及特种作业。因此,不是所有岗位工人都需要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此选项不正确。

B. 班组长:班组长是负责管理班组日常工作和生产安排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和管理,而非直接进行特种作业。因此,班组长不一定需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此选项不正确。

C. 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由于特种作业的危险性较大,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的危害,因此,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此选项正确。

D.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等工作,他们的工作性质是管理而非直接操作,因此不需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此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因此,正确答案是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b-4914-ff97-c070-20603eaf6c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