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500~2000小时
B、B、一年
C、C、二年
D、D、根据液压油质量
答案:B
解析:选项A:1500~2000小时。这一选项指的是液压油在使用1500到2000小时后需要更换,这是一种基于使用时间的常规维护周期,通常是合理的。
选项B:一年。这个选项表示无论使用时间长短,液压油每年更换一次。由于液压油更换周期应基于使用时间和工作负荷,而不是固定的日历时间,因此这一选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特别是如果车辆并未频繁使用。
选项C:二年。与选项B类似,这个选项提到的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即两年更换一次液压油。这个周期可能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车辆来说是合理的,但仍然不是最科学的更换周期。
选项D:根据液压油质量。这是一个基于液压油实际性能的更换周期,通过检测液压油的质量来确定是否需要更换,这是最合理和科学的方法。
为什么选择B:选项B提出的“一年”更换周期,不考虑液压油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工作负荷,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更换,增加维护成本,或者因为更换间隔过长而忽视了液压油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根据液压油的实际使用状况来决定更换周期更为合理,所以选择B作为错误说法。
A、A、1500~2000小时
B、B、一年
C、C、二年
D、D、根据液压油质量
答案:B
解析:选项A:1500~2000小时。这一选项指的是液压油在使用1500到2000小时后需要更换,这是一种基于使用时间的常规维护周期,通常是合理的。
选项B:一年。这个选项表示无论使用时间长短,液压油每年更换一次。由于液压油更换周期应基于使用时间和工作负荷,而不是固定的日历时间,因此这一选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特别是如果车辆并未频繁使用。
选项C:二年。与选项B类似,这个选项提到的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即两年更换一次液压油。这个周期可能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车辆来说是合理的,但仍然不是最科学的更换周期。
选项D:根据液压油质量。这是一个基于液压油实际性能的更换周期,通过检测液压油的质量来确定是否需要更换,这是最合理和科学的方法。
为什么选择B:选项B提出的“一年”更换周期,不考虑液压油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工作负荷,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更换,增加维护成本,或者因为更换间隔过长而忽视了液压油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根据液压油的实际使用状况来决定更换周期更为合理,所以选择B作为错误说法。
A. A、为缩短灭火准备时间,所以下车操作一定要快,手柄直接按到底,让支腿以最快速度伸出,调平下车
B. B、调平H型支腿的举高车,轮胎离地越高越好
C. C、下车的调平精度并不需要100%,因为举高车都有很高的作业稳定性,调平下车时,只要用肉眼观察下车基本水平就可以
D. D、对于下车操作台有上下车转换开关的,操作完下车一定要将转换开关转到上车
解析:选项A:错误。虽然缩短灭火准备时间是重要的,但是下车操作需要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不能仅仅为了速度而忽视了安全和稳定性。手柄直接按到底可能会导致支腿伸出不稳定,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害。
选项B:错误。调平H型支腿的举高车时,轮胎离地的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轮胎离地过高可能会导致车辆稳定性下降,正确的做法是确保车辆在水平状态且轮胎适当离地,以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选项C:错误。下车的调平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举高车的作业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作业安全。不能仅凭肉眼观察,需要使用专业工具或车辆的调平系统来确保调平精度。
选项D:正确。对于有上下车转换开关的下车操作台,操作完下车后,确实需要将转换开关转到上车位置,这是为了确保上车操作的控制系统有效,保障操作安全。
答案B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轮胎离地的高度应该适中,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做法是依据车辆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来进行调平操作。
A. A、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B. B、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C. C、预作用灭火系统
D. D、惰性气体灭火系统
解析:气体灭火系统是按照使用的灭火剂种类进行分类的。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这种系统使用二氧化碳作为灭火介质,通过降低火灾区域的氧气浓度来扑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气体灭火系统。
B.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七氟丙烷(HFC-227ea)是一种清洁气体灭火剂,能够迅速灭火并且对电子设备损害较小,因此也是气体灭火系统中的一种。
C. 预作用灭火系统:这个选项不是按照灭火剂种类来分类的。预作用灭火系统是一种灭火系统的操作方式,它可以是在火灾报警系统探测到火灾后,自动启动的灭火系统。它可以配合使用水、泡沫、气体等多种灭火介质,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惰性气体灭火系统:这类系统使用惰性气体,如氩气、氮气等作为灭火介质,通过降低火灾区域的氧气浓度来扑灭火灾,是气体灭火系统的另一种类型。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需要选出按照使用灭火剂不同分类的气体灭火系统,所以正确答案是包含A、B和D的ABD。选项C不符合题目中按照灭火剂种类进行分类的要求,因此不选。
A. A、15%~10%
B. B、15.7%~27.4%
C. C、10%~90%
D. D、20%~80%
解析:选项解析:
A. 15%~10%:这个浓度范围表述错误,通常浓度范围应该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而且这个浓度范围通常不足以引起氨气爆炸。
B. 15.7%~27.4%: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氨气与空气混合在这个浓度范围内时,遇到点火源会有爆炸的危险。
C. 10%~90%:这个浓度范围太宽泛,实际上氨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其可燃性会降低,不会导致爆炸。
D. 20%~80%:虽然这个浓度范围包含了可能导致爆炸的浓度,但它也包含了不会爆炸的高浓度区域,因此不够准确。
为什么选择B:
氨气在与空气混合时,其爆炸浓度极限大约在15.7%(下限)到27.4%(上限)之间。在这个浓度范围内,如果有足够的点火能量,混合气体就能发生爆炸。这个范围是根据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实验数据得出的,因此选择B选项是正确的。其他选项要么浓度范围错误,要么范围太宽泛,不符合氨气实际爆炸的浓度要求。
A. A、皮肤
B. B、眼睛
C. C、呼吸道
D. D、头发
解析:选项解析:
A. 皮肤:皮肤直接暴露在外,与化学品接触后容易发生刺激或损伤,如皮炎、烧伤等。
B. 眼睛:眼睛是非常敏感的器官,化学品一旦进入眼睛,即使是少量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刺激和伤害。
C. 呼吸道:呼吸道在吸入化学品蒸气或粉尘时,可能会受到刺激,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D. 头发:头发虽然也可能受到化学品的损害,比如变脆、脱落等,但它不是人体主要的感观或功能部位,化学品对头发的影响不会像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那样直接和严重。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BC,是因为这三个部位是人体直接接触化学品时最易受到刺激和伤害的部位,它们对化学品的防护要求更高,是消防人员在处理化学品事故时需要重点保护的部位。而头发虽然也可能受损,但相较于前三者,它的重要性较低,因此不作为首要考虑的保护部位。
A. A、资料分析
B. B、询问谈话
C. C、技术鉴定
D. D、专家论证
解析:选项解析:
A. 资料分析:在评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情况时,资料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涉及对事故发生后的所有记录、报告、预案执行情况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评估现场指挥中的各项管理措施。
B. 询问谈话:通过对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进行询问谈话,可以了解现场指挥的实际操作情况,交通管制、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协调联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C. 技术鉴定:通常用于对事故原因、事故损失等进行专业鉴定,但不直接用于评估现场指挥和协调联动情况。
D. 专家论证:专家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现场指挥和协调联动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此题选择ABD,因为资料分析、询问谈话和专家论证都是评估“现场指挥中的现场管理、交通管制、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舆情引导协调联动情况”的有效方法。
资料分析能够提供救援行动的详细记录和事实依据;询问谈话有助于获取一线人员的直接反馈和经验;专家论证则能从专业角度对救援行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这三个方法相结合,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应急救援的整体效果。
技术鉴定虽然也是事故调查的重要手段,但它更侧重于事故本身的技术性原因分析,而不是现场指挥和协调联动情况的评估,因此不作为此题的正确选项。
A. A、队伍实行24小时战备值班,确保接到报警(命令)能立即赶赴现场,实施灭火、救援和现场监护等任务。
B. B、各级值班、执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守值班、执勤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值班、执勤任务。
C. C、各级执勤人员应负责队伍的执勤战备落实和执勤力量的出动指挥工作。
D. D、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科学制定作息时间,明确起床、训练、用餐、晚点名等各项时间,认真落实一日生活制度。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专职应急队伍战备执勤管理规范》中关于战备值班规定的理解。
A选项:“队伍实行24小时战备值班,确保接到报警(命令)能立即赶赴现场,实施灭火、救援和现场监护等任务。” 这是战备值班的基本要求,确保队伍随时待命,能够迅速响应各类紧急事件,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各级值班、执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守值班、执勤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值班、执勤任务。” 这强调了值班和执勤人员的职责和纪律性,是战备值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
C选项:“各级执勤人员应负责队伍的执勤战备落实和执勤力量的出动指挥工作。” 这里存在误导,因为通常情况下,出动指挥工作是由具备一定指挥权限和能力的领导或指挥官来负责的,而不是由一般的执勤人员来承担。执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具体的执勤任务,而不是负责整体的出动指挥。因此,C选项描述错误。
D选项:“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科学制定作息时间,明确起床、训练、用餐、晚点名等各项时间,认真落实一日生活制度。” 这描述了队伍管理的一种模式,即军事化管理,并强调了作息时间的科学制定和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是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方面,D选项描述正确。
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C,因为它错误地将出动指挥工作的职责归于了执勤人员。
A. A、100
B. B、200
C. C、300
D. D、40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中专业技术人员训练时间要求的题目。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正确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询问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需要完成的专业技术训练的小时数。
A. 100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明显偏短。对于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术而言,100小时的训练时间可能不足以达到熟练和精通的程度。
B. 200小时:这个选项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框架,既不过于短暂,也不过于冗长,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
C. 300小时:虽然比B选项多出了100小时,但在没有额外信息表明需要如此长时间训练的情况下,这个选项可能过于冗长,不太可能是大纲中的标准时间。
D. 400小时:同样,这个选项的时间也过长,对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训练来说,可能超出了必要的时间范围。
接下来,我们根据《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内容来验证。大纲中通常会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队员设定具体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他们需要掌握更为复杂和专业的技能,因此训练时间相对较长,但也不会过长以至于影响其他工作。
综上所述,200小时是一个既合理又符合大纲要求的训练时间。它不仅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还考虑到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训练需要200小时/年。
A. A、30
B. B、45
C. C、60
D. D、75
解析:选项解析:
A. 30秒:这个时间对于火警受理来说相对较短,可能不足以完成接警、确认信息、派遣消防队伍等一系列必要程序。
B. 45秒:这是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通常情况下,火警受理工作可以在45秒内完成,确保迅速有效地响应紧急情况。
C. 60秒:虽然这个时间也能完成受理工作,但相对于火警这类紧急情况,时间稍长,可能会造成响应延误。
D. 75秒:这个时间过长,对于紧急的火警情况,75秒的受理时间可能会导致救援延误,增加火灾损失和风险。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的原因在于,45秒是一个经过专业评估和实践检验的标准时间,能够确保火警受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消防队伍出动争取宝贵时间。按照消防部门的操作规程和实际情况,45秒是受理火警的合理时间限制。这个时间既考虑到了操作的必要步骤,也兼顾了紧急性,有助于尽快处理火警事件,减少灾害损失。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报警
B. B、进行交通管制
C. C、所有人员参加事故救援
D. D、疏散围观人群
解析:选项解析:
A. 报警:这是正确的做法。化学品泄漏事故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及时报警可以通知专业救援力量进行处置。
B. 进行交通管制:这也是正确的做法。交通管制可以防止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减少事故影响范围,并为救援车辆开辟通道。
C. 所有人员参加事故救援:这是错误的做法。化学品泄漏事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处理,非专业人员参与救援可能会导致事故扩大,增加人员伤亡。
D. 疏散围观人群:这是正确的做法。疏散围观人群可以减少潜在的伤亡,并保证救援通道的畅通。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C,因为不是所有人员都具备处理化学品泄漏事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专业人员参与救援不仅无法有效控制事故,还可能因为不正确的救援行为导致事故恶化,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正确的做法是报警、进行交通管制、疏散围观人群,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处理。
A. A、甲烷
B. B、氧气
C. C、二氧化碳
D. D、氯气
解析:选项解析:
A. 甲烷:甲烷是一种常见的可燃气体,它是最简单的烷烃,也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通常设计用于检测此类气体,以确保环境安全。
B. 氧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但它本身不是可燃气体。因此,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通常不会用于检测氧气。
C.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可燃气体,通常用作灭火介质。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不会检测二氧化碳作为可燃气体。
D. 氯气: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不是可燃气体。它不会是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的检测对象。
为什么选择A(甲烷): SK6300-Ex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检测环境中的可燃气体,以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甲烷作为一种典型的可燃气体,是此类探测仪的标准检测对象。因此,根据题干信息,正确答案是A(甲烷)。其他选项要么不是可燃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要么是有毒气体但不具有可燃性(如氯气),都不符合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仪的检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