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5
B、B、10
C、C、20
D、D、30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抗溶性泡沫灭火剂在扑救特定类型火灾时的有效使用时间和储备量要求。
解析:
抗溶性泡沫主要用于扑灭水溶性液体火灾,如醇、醚、酮等极性溶剂火灾。
在实际应用中,抗溶性泡沫的灭火时间是指泡沫覆盖火源并保持有效灭火作用的时间。
题干提到“灭火时间不应超过”某段时间,这意味着在此时间内应完成灭火工作。
“泡沫液的储存应按30min计算”则指的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泡沫液供给,在储存泡沫液时需要按照能够持续供应30分钟的标准来准备。
根据题目描述,正确答案是B、10分钟。这意味着抗溶性泡沫灭火操作应该在10分钟内完成,而泡沫液的储备则需满足至少30分钟的连续使用需求,以确保在灭火过程中不会出现泡沫液不足的情况。
选择B的原因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操作中的标准流程以及泡沫液合理储备的要求。其他选项要么时间太短(A选项5分钟),可能不足以完成灭火;要么时间过长(C选项20分钟或D选项30分钟),不符合高效灭火的原则。
A、A、5
B、B、10
C、C、20
D、D、30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抗溶性泡沫灭火剂在扑救特定类型火灾时的有效使用时间和储备量要求。
解析:
抗溶性泡沫主要用于扑灭水溶性液体火灾,如醇、醚、酮等极性溶剂火灾。
在实际应用中,抗溶性泡沫的灭火时间是指泡沫覆盖火源并保持有效灭火作用的时间。
题干提到“灭火时间不应超过”某段时间,这意味着在此时间内应完成灭火工作。
“泡沫液的储存应按30min计算”则指的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泡沫液供给,在储存泡沫液时需要按照能够持续供应30分钟的标准来准备。
根据题目描述,正确答案是B、10分钟。这意味着抗溶性泡沫灭火操作应该在10分钟内完成,而泡沫液的储备则需满足至少30分钟的连续使用需求,以确保在灭火过程中不会出现泡沫液不足的情况。
选择B的原因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操作中的标准流程以及泡沫液合理储备的要求。其他选项要么时间太短(A选项5分钟),可能不足以完成灭火;要么时间过长(C选项20分钟或D选项30分钟),不符合高效灭火的原则。
A. A、俯卧位
B. B、侧卧位
C. C、仰卧位
D. D、膝胸位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紧急救援或医疗救护中,对于伤员最常用的体位选择。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何选择C选项。
A. 俯卧位:俯卧位主要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医疗检查或治疗,如背部检查、某些手术操作等。在抢救伤员时,俯卧位可能不利于观察伤员的面部表情、呼吸状况及进行必要的急救操作,因此不是最常用的体位。
B. 侧卧位:侧卧位在某些情况下会用到,比如防止呕吐物或血液堵塞呼吸道。但在一般性的伤员抢救中,它并不是首选或最常用的体位,因为它可能不如仰卧位那样便于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急救操作。
C. 仰卧位:仰卧位是医疗急救中最常用的体位。它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伤员的呼吸、脉搏、面色等生命体征,也便于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包扎止血等急救操作。在多种紧急情况下,仰卧位都是首选的伤员体位。
D. 膝胸位:膝胸位主要用于某些特定的医疗检查或治疗,如肛门直肠检查、矫正子宫后倾等。在抢救伤员时,这种体位不仅不便于急救操作,还可能加重伤员的痛苦或不适,因此不是常用的体位。
综上所述,抢救伤员时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因为它便于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急救操作。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头部
B. B、颈部
C. C、手部
D. D、肩部
解析:这道题的各个选项解析如下:
A. 头部:抢险救援头盔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消防员的头部,避免在地震、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现场作业时受到坠落物、尖锐物体等撞击或划伤。
B. 颈部:颈部保护通常由专门的护颈装备来完成,而不是抢险救援头盔。
C. 手部:手部保护需要佩戴专用的手套,而非头盔。
D. 肩部:肩部保护一般通过穿着带有肩部防护的消防服来实现,而非头盔。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选A,因为抢险救援头盔的名称和用途已经明确指出了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保护头部。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头部是人体最需要保护的重要部位之一,因此选择A选项。其他选项虽然也是身体需要保护的部位,但它们与抢险救援头盔的功能不符。
A. A、冲击
B. B、撞击
C. C、掉下
D. D、掉落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抢险救援头盔设计标准的理解,尤其是其防护功能方面的考量。
选项分析如下:
A. 冲击(Impact):这里的“冲击”指的是突然而强大的力量作用,如高处坠落物体对头部的撞击。抢险救援头盔需要能够有效抵御这种直接的力量,保护佩戴者的头部不受伤害。
B. 撞击(Collision):虽然撞击也是指一种碰撞或打击,但在上下文中,“冲击”更准确地描述了一个物体从上方落下对头盔造成的影响。
C. 掉下(Falling down):这个词组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物体从某个高度失去支撑后向下运动的过程,并不是描述力的作用,因此不如“冲击”贴切。
D. 掉落(Drop):与C类似,它描述的是物体移动的状态而不是力的作用效果。
正确答案是A,即“冲击”。抢险救援头盔的设计确实主要考虑了防止高处坠落物体对头部产生的冲击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防护性能如防电击、防侧向挤压等。选择A是因为在这些选项中,只有“冲击”最能准确描述坠落物对头盔可能造成的那种强烈而瞬时的作用力。
A. A、800g
B. B、0g
C. C、1200g
D. D、1500g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抢险救援头盔质量标准的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800g:抢险救援头盔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佩戴者的舒适性和长时间佩戴的负重感。如果头盔过重,会增加佩戴者的体力负担,影响其在抢险救援过程中的行动效率。因此,通常情况下,抢险救援头盔(不包括面罩和披肩等附件)的质量会被限制在一个相对较轻的范围内,以确保佩戴者的舒适性和灵活性。800g是一个合理的质量上限,符合大多数相关标准和规范。
B. 0g:这个选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头盔作为一种实体防护装备,必然有一定的质量和重量。因此,0g作为头盔的质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C. 1200g:相比800g,1200g的质量较重。在抢险救援等需要高度灵活性和快速响应的场合,过重的头盔会增加佩戴者的负担,不利于行动。因此,这个选项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D. 1500g:这个质量更加重,远超过了一般抢险救援头盔的合理质量范围。对于需要长时间佩戴并频繁进行行动的救援人员来说,这样的头盔质量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考虑到抢险救援头盔的实用性、舒适性和行业标准,选项A(800g)是最合理的答案。它符合大多数关于抢险救援头盔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既保证了防护性能,又兼顾了佩戴者的舒适性和灵活性。
A. A、灭火作业
B. B、抢险救援作业
C. C、化学作业
D. D、核辐射作业
解析:选项解析:
A. 灭火作业:虽然消防员在灭火作业时也会佩戴手套,但抢险救援手套特指用于抢险救援环境下,可能需要更耐磨、防切割、更灵活的特性。
B. 抢险救援作业:这是正确答案。抢险救援手套是专门为消防员在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时设计的,用于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下对手和腕部提供保护,如破拆、切割、攀爬等操作。
C. 化学作业:进行化学作业时,消防员需要佩戴具有特殊防护功能的化学防护手套,以防止化学品对手部的伤害。
D. 核辐射作业:核辐射作业需要专门的防护装备,包括手套,这些手套能够抵御辐射,与抢险救援手套的用途不同。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抢险救援手套的命名和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抢险救援作业中使用。这种手套通常具备防切割、耐磨、高灵活性等特点,能够适应如车祸救援、建筑倒塌救援等复杂环境,保护消防员的手部不受伤害。其他选项虽然也可能需要佩戴手套,但它们的特定用途与抢险救援手套的定义和功能不完全吻合。
A. A、连体式
B. B、分体式
C. C、组合式
D. D、连体式和分体式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抢险救援服类型的理解。抢险救援服是消防员在执行非火灾类救援任务时所穿着的专业防护服装,根据其设计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
选项解析如下:
A. 连体式:指上衣和裤子连为一体的救援服,这样的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护性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衣物内。
B. 分体式:指上衣和裤子分开的救援服,这种设计便于穿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灵活方便。
C. 组合式:此选项可能是干扰项,因为一般情况下抢险救援服主要分为连体式和分体式,而不会特别称为组合式,除非是指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不同部件。
D. 连体式和分体式:这是对抢险救援服结构类型的完整描述,包含了所有实际使用中的两种主要形式。
正确答案是D,因为它涵盖了抢险救援服的所有常见类型——既包括了连体式的整体防护优势,也包括了分体式的便捷性。
A. A、灭火作业
B. B、抢险救援作业
C. C、危险化学物品作业
D. D、处置放射性物质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消防员装备用途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消防员在不同作业场景下所穿着的专用防护服类型,以确定抢险救援服的具体应用场景。
A选项(灭火作业):在灭火作业中,消防员通常会穿着更为专业的灭火防护服,这种服装具备更好的防火、隔热和阻燃性能,以应对高温和火焰的直接威胁。抢险救援服虽然也具有一定的防护性能,但并非专为灭火作业设计。因此,A选项不正确。
B选项(抢险救援作业):抢险救援服正是为消防员在抢险救援作业中穿着而设计的。这种服装通常具有耐磨、抗撕裂、防水、透气等特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救援环境。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消防员可能面临各种危险和不可预测的情况,抢险救援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和便利。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C选项(危险化学物品作业):在处理危险化学物品时,消防员需要穿着专业的化学防护服,以抵御有毒、有害或腐蚀性物质的侵害。这种服装通常具备高度的密封性和化学稳定性,以确保消防员的安全。抢险救援服并不具备这些特性,因此不适合在危险化学物品作业中穿着。C选项不正确。
D选项(处置放射性物质):在处置放射性物质时,消防员需要穿着特殊的辐射防护服,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这种服装通常包含多层防护材料,以有效阻挡放射性粒子的穿透。抢险救援服并不具备辐射防护功能,因此不适用于处置放射性物质的场景。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抢险救援服是消防员在进行抢险救援作业时穿着的专用防护服,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50N
B. B、150N
C. C、250N
D. D、350N
解析:选项解析:
A. 50N:这个数值相对较低,对于抢险救援服这种需要高强度的防护装备来说,50N的断裂强力不足以提供必要的保护。
B. 150N:虽然比50N要高,但150N的断裂强力仍然不足以满足抢险救援服在复杂、危险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C. 250N:这个数值已经较高,但考虑到抢险救援服可能面临的高强度拉扯、磨损等极端情况,250N仍然不是最佳选择。
D. 350N:这个数值表示抢险救援服的经纬向干态断裂强力较高,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确保救援人员在执行任务时的安全。
选择答案D的理由:
抢险救援服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性能,包括抗撕裂、耐磨等,以确保在紧急救援过程中能够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根据相关标准,抢险救援服的经纬向干态断裂强力应不小于350N,因此正确答案是D。这个标准确保了救援服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防止因材料强度不足导致的破损,从而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
A. A、每三个月或6000km
B. B、每六个月或6000km
C. C、每三个月或3000km
D. D、每六个月或6000km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抢险救援消防车维护保养周期的理解。根据题目描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每三个月或6000km”。
解析各个选项:
A选项:每三个月或6000km。这是正确的选择,表明车辆应该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车箱及其他总成与车架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选项:每六个月或6000km。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比正确答案长了一倍,对于保证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性能来说可能不够频繁。
C选项:每三个月或3000km。虽然检查频率是对的,但是里程数比正确答案少一半,这意味着不必要的频繁检查,可能会浪费资源。
D选项:每六个月或6000km。这个选项同时在时间和里程上都不符合正确答案的要求,检查间隔过长。
选择A选项是因为它提供了合理的检查周期,既不过于频繁也不过于稀疏,能够有效地保证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过度维护带来的成本增加。
A. A、22℃
B. B、32 C
C. C、42℃
D. D、52℃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抢险救援靴加热后温升标准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及其背后的原因:
A. A、22℃:这个选项符合抢险救援靴的加热后温升标准。抢险救援靴在设计时,会考虑到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极端环境和条件,包括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因此,靴底内表面的温升会有一个明确的限制,以确保消防员在穿着时不会因温度过高而感到不适或受伤。22℃的温升是一个相对合理且安全的范围。
B. B、32℃:此选项的温升值过高。如果靴底内表面加热后温升达到32℃,可能会对消防员的脚部造成不适,甚至可能因长时间接触高温表面而导致烫伤。
C. C、42℃:这个温升值同样过高,远远超过了安全范围。消防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长时间穿着抢险救援靴,过高的温度会对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D. D、52℃:此选项的温升值更是极端,几乎不可能作为抢险救援靴的加热后温升标准。如此高的温度会对消防员的脚部造成严重伤害。
综上所述,抢险救援靴加热后的靴底内表面温升应控制在一个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消防员在穿着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即温升不大于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