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前,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B、B、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时,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
C、C、要与放射源保持一定距离,尽可能缩短在辐射区域滞留的时间
D、D、战斗行动中受到辐射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及时请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协助进行检查,必要时,立即送相关医院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在面对放射性危害时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方法。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前,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进入任何有潜在放射性危险的区域之前,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穿戴防护服、佩戴辐射监测设备等。
B. 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时,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可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在放射性危害区域的操作应当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进行,而不是特定职业身份决定。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由受过放射性安全培训的专业人员带领进入。
C. 要与放射源保持一定距离,尽可能缩短在辐射区域滞留的时间。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遵循时间(Time)、距离(Distance)、屏蔽(Shielding)的原则来减少辐射暴露。即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增加与放射源的距离,并使用适当的屏蔽物。
D. 战斗行动中受到辐射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及时请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协助进行检查,必要时,立即送相关医院。
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一旦怀疑自己受到了辐射污染,应该立即通知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医疗措施。
因此,正确答案是 B,因为它表述了一个不准确的要求,即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的人员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而不是依据专业训练水平。
A、A、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前,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B、B、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时,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
C、C、要与放射源保持一定距离,尽可能缩短在辐射区域滞留的时间
D、D、战斗行动中受到辐射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及时请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协助进行检查,必要时,立即送相关医院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在面对放射性危害时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方法。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前,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进入任何有潜在放射性危险的区域之前,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穿戴防护服、佩戴辐射监测设备等。
B. 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时,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可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在放射性危害区域的操作应当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进行,而不是特定职业身份决定。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由受过放射性安全培训的专业人员带领进入。
C. 要与放射源保持一定距离,尽可能缩短在辐射区域滞留的时间。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遵循时间(Time)、距离(Distance)、屏蔽(Shielding)的原则来减少辐射暴露。即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增加与放射源的距离,并使用适当的屏蔽物。
D. 战斗行动中受到辐射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及时请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协助进行检查,必要时,立即送相关医院。
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一旦怀疑自己受到了辐射污染,应该立即通知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医疗措施。
因此,正确答案是 B,因为它表述了一个不准确的要求,即进入放射性危害区域的人员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带入,而不是依据专业训练水平。
A. A、100s
B. B、120s
C. C、80s
D. D、60s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消防控制器故障报警功能响应时间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当控制器内部或其连接的部件发生故障时,控制器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发出与火灾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故障声、光信号。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00s:这个选项符合某些国家或地区消防规范中对于消防控制器故障报警响应时间的要求。通常,这样的时间设置是为了确保在故障发生时,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得到通知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B. 120s:虽然这个时间也看似合理,但在此题的上下文中,它并不是正确答案。因为题目要求的是与火灾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及时”故障报警,而120秒可能稍长,不利于迅速响应。
C. 80s:这个时间比A选项更短,但在实际的消防规范中,可能并未将80秒作为标准的故障报警响应时间。此外,虽然更短的时间看似更好,但也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 60s:同样,60秒也是一个看似合理的时间,但在本题中,它并不是正确答案。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消防规范或标准对故障报警响应时间有不同的要求,而本题所依据的规范或标准可能将100秒作为了标准值。
综上所述,选择A选项(100s)是因为它符合某些消防规范中对于消防控制器故障报警响应时间的要求,且能够在故障发生时及时发出与火灾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故障声、光信号,从而确保相关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并处理故障。
A. A、白热
B. B、黑热
C. C、伪彩色
D. D、红热
解析:救助型热像仪是一种常用于搜救任务的设备,它能够在红外模式下显示物体发出的热辐射。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白热(White-Hot):在这种模式下,较热的区域显示为白色,而较冷的区域显示为黑色或其他较暗的颜色。这是热像仪常见的显示模式之一。
B. 黑热(Black-Hot):与白热模式相反,在这种模式下,较热的区域显示为黑色,而较冷的区域显示为白色或其他较亮的颜色。
C. 伪彩色(Pseudocolor):伪彩色模式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通常较热的区域会用红色或黄色表示,而较冷的区域则用蓝色或紫色表示。这种模式可以帮助用户更直观地识别温度差异。
D. 红热(Red-Hot):这个选项指的是将所有热区域都以红色来显示。但实际上,这不是热像仪标准的显示模式。热像仪通常使用的是白热、黑热或伪彩色模式来显示温度差异,而不是单一的红热模式。
答案是D,因为“红热”并不是热像仪在红外方式下具有的标准显示模式之一。热像仪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颜色或亮度来显示温度差异,而不仅仅局限于红色。因此,D选项描述的是一个错误的显示模式。
A. A、20
B. B、200
C. C、2000
D. D、2000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救援设备——特别是救援三脚架上配备的电动绞盘——最大承载能力的了解。
解析:
选项A(20kg):这个荷载过小,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因为救援任务中可能需要提升受伤或装备齐全的人员,显然20kg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选项B(200kg):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考虑到成年人体重加上可能携带的装备,200kg能够覆盖大多数救援情况。
选项C(2000kg):这个荷载对于救援三脚架来说过大了,虽然理论上更大的承重能力更好,但在实际应用中,2000kg已经超出了通常的单人或轻型设备的救援需求,并且会增加设备的成本与操作难度。
选项D(20000kg):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了任何合理救援任务的需求,显然是不正确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B(200kg),这是基于实际救援需求和设备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适中选择。
A. A、120KN
B. B、110KN
C. C、115KN
D. D、125KN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考察的是关于“救援顶杆”的最大撑顶力这一具体参数。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20KN:此选项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撑顶力数值。在评估时,我们需要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其他信息,如额定工作压力(63MPa)和设备的其他规格,来判断这个数值是否合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依据实际设备的技术规格或标准答案来确定。
B. 110KN:此选项提供的撑顶力数值略低于A选项,但在没有具体技术规格支持的情况下,仅凭猜测无法确定其正确性。
C. 115KN:同样,此选项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数值,但与A选项相比,它既不是最大也非其他明确的标准值,因此需结合具体技术规格来判断。
D. 125KN:此选项的撑顶力数值最高,但同样需要具体的技术规格或标准答案来验证其正确性。
现在,我们根据题目描述和常识来判断:
题目中明确提到了设备的多个组成部分和规格,包括额定工作压力和其他物理尺寸,但没有直接给出最大撑顶力的具体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依赖经验、常识或标准答案。由于这是一个理论考试题目,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答案应该与标准答案或教材、手册中的数值一致。
既然没有直接的技术规格作为参考,我们就需要选择最符合常识或已知信息的答案。在这里,A选项(120KN)作为最大撑顶力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它既符合液压设备通常的撑顶力范围,也可能与某种标准或教材中的数值相匹配。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A选项(120KN)作为正确答案,因为它最符合题目要求和常识判断。
A. A、10
B. B、20
C. C、30
D. D、40
解析:救生气垫是一种用于紧急情况下救援逃生的设备,它主要用于从较低楼层安全跳下逃生。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10米: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楼层高度,救生气垫能够有效地缓解从这一高度跳下的冲击力,减少受伤的风险。
B. 20米:这个高度对于救生气垫来说过高,跳下时由于速度过快和冲击力过大,救生气垫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导致严重伤害。
C. 30米:从这样的高度跳下,即使是救生气垫也无法保证安全,因为冲击力会超出气垫的承受范围。
D. 40米:这个高度更加危险,救生气垫无法发挥作用,跳下几乎肯定会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A,因为救生气垫的设计是为了在较低的楼层高度(通常不超过10米)提供逃生者一个相对安全的着陆区域。超过这个高度,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逃生者下落的速度会过快,救生气垫无法有效地吸收冲击力,从而不能保障逃生者的安全。因此,10米是救生气垫适用的最大高度。
A. A、10
B. B、20
C. C、30
D. D、40
解析:救生气垫是一种应急救援装备,用于在紧急情况下为从高处坠落的人员提供缓冲,减少伤害。但是,救生气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有一定限制的,主要取决于使用者从多高的地方落下。
选项解析如下:
A. 10米:这是救生气垫通常推荐的安全使用范围,因为在这个高度范围内,气垫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力,保护下落者的生命安全。
B. 20米:此高度超出了一般救生气垫的设计承受能力,从这样的高度下跳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或致命后果。
C. 30米:同样,这样的高度对于救生气垫来说太高了,无法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D. 40米:此高度已经非常高,使用救生气垫逃生是极其危险的,几乎不可能保证安全。
正确答案选择A(10米),是因为救生气垫设计上主要是为了应对较低楼层的紧急情况,如三层楼以下的住宅或建筑,在这个高度范围内使用较为安全有效。超过这一高度,应当考虑其他更安全的救援方法。
A. A、400N
B. B、4000N
C. C、40000N
D. D、400000N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救生绳性能指标的理解,特别是其最小破断强度的要求。我们可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 400N:这个数值明显过小,远远不能满足救生绳在实际使用中对强度的要求。救生绳需要承受较大的拉力,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使用,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B. 4000N:虽然这个数值比A选项大,但仍然不足以满足救生绳作为安全设备所需的强度标准。在紧急救援中,救生绳需要承受的重量和拉力远超过这个数值,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C. 40000N:这个数值较为合理,符合救生绳作为安全设备所需的最小破断强度要求。它确保了救生绳在承受较大拉力时不会断裂,从而保障救援人员和被救者的安全。
D. 400000N:虽然这个数值非常大,但实际上对于一般的救生绳来说并不必要。过高的破断强度可能会增加救生绳的重量和成本,而不一定带来额外的安全保障。因此,这个选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并不是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考虑到救生绳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要求和经济性,最小破断强度应大于等于40000N,即选项C。这个数值既保证了救生绳的强度和安全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和重量增加。
A. A、内包保护层
B. B、外包保护层
C. C、不包保护层
D. D、内、外包保护层
解析:救生绳是用于救援行动中的重要装备,其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绳索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选项A:内包保护层,指的是绳索内部有一层保护层,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护绳索内部不受损伤,但外层直接暴露,容易受到磨损。
选项B:外包保护层,这种结构是在绳索外部包裹一层保护材料,能够有效地保护绳索免受外界环境的磨损,同时保持了绳索的内部结构不受损害,是救生绳常用的一种结构。
选项C:不包保护层,意味着绳索没有额外的保护层,内外层都是相同的材料,这样的绳索耐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救生绳使用。
选项D:内、外包保护层,这种结构既有内层保护也有外层保护,虽然保护全面,但可能会使绳索变得较为僵硬,不便于操作,且成本较高。
正确答案B:外包保护层,这种设计在保持绳索柔软便于操作的同时,也能提供足够的外部保护,延长绳索的使用寿命,适合作为救生绳使用。因此,根据救生绳的实际使用需求,外包保护层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200
B. B、500
C. C、380
D. D、100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救生衣的性能标准,特别是其进水性能。救生衣的一个关键功能是在水中提供足够的浮力,同时尽量减少进水量,以确保穿着者的安全和舒适。
解析各个选项:
A、200g:这是一个较低的进水量指标,表明救生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B、500g:相比于200g,这个数值较高,意味着更多的水可能进入救生衣内部。
C、380g:此选项位于200g和500g之间,也表示一定的进水量。
D、1000g:这是所有选项中最高的进水量,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根据救生设备的设计要求和国际标准,通常要求救生衣在保持穿着者浮在水面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的渗入。因此,标准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进水量的值。从提供的选项来看,A选项200g是最小的进水量,符合救生衣高效能的要求。
所以正确答案是A(200g),因为这一数值代表了救生衣在水中漂浮1小时后,服装内进水量的最低限值,从而更好地保护穿着者免受寒冷和其他潜在危险的影响。
A. A、1
B. B、2
C. C、4
D. D、8
解析: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题目描述了救生软梯的一些基本规格,包括其长度(15m)、重量(小于15kg)、总荷载(1000kg)以及每节梯磴的荷载(150kg)。题目要求我们判断这个救生软梯最多可以承载多少人。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人:如果每节梯磴荷载150kg,而一个人的平均体重远低于这个数值(假设为70kg左右),那么仅从每节梯磴的荷载来看,这个选项显然不符合题目中“最多可载”的表述。
B. 2人:同样,即使考虑两个人的平均体重(假设为140kg),这也远低于每节梯磴的荷载,更不用说整个软梯的总荷载了。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是最多可载的人数。
C. 4人:四个人的平均体重可能会接近或稍微超过每节梯磴的荷载,但远低于整个软梯的总荷载(1000kg)。考虑到安全性和软梯的设计初衷,这个选项也不是最优答案。
D. 8人:如果我们假设每个人的平均体重为125kg(这已经是偏高的估计了),那么8个人的总体重为1000kg,正好等于软梯的总荷载。这意味着在极限情况下,软梯可以承载8人,而不会超过其设计的安全承载能力。同时,这也符合“最多可载”的表述。
综上所述,考虑到每节梯磴的荷载和整个软梯的总荷载,以及人的平均体重,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8人)是正确答案。这是因为在这个假设下,软梯既能保证每节梯磴的安全承载,又不会超过整个软梯的总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