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侦检类器材
B、B、警戒类器材
C、C、救生类器材
D、D、破拆类器材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消防器材分类的理解。
A. 侦检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侦查检测,比如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热成像仪等。气动起重气垫并不用于侦查检测,所以排除A选项。
B. 警戒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设置警戒区域,如警戒带、警示灯等。气动起重气垫不用于警戒,因此排除B选项。
C. 救生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救援被困人员或搬运重物,气动起重气垫正是用于在救援现场抬起重物,以便救援被困人员,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破拆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破拆障碍物,如切割机、破碎锤等。气动起重气垫不是用于破拆,所以排除D选项。
综上所述,气动起重气垫属于救生类器材,因此正确答案是C。
A、A、侦检类器材
B、B、警戒类器材
C、C、救生类器材
D、D、破拆类器材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消防器材分类的理解。
A. 侦检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侦查检测,比如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热成像仪等。气动起重气垫并不用于侦查检测,所以排除A选项。
B. 警戒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设置警戒区域,如警戒带、警示灯等。气动起重气垫不用于警戒,因此排除B选项。
C. 救生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救援被困人员或搬运重物,气动起重气垫正是用于在救援现场抬起重物,以便救援被困人员,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破拆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破拆障碍物,如切割机、破碎锤等。气动起重气垫不是用于破拆,所以排除D选项。
综上所述,气动起重气垫属于救生类器材,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冷却
B. B、窒息
C. C、遮断
D. D、乳化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泡沫灭火剂灭火机制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并解释为何选择A、B、C三项作为正确答案。
A. 冷却:泡沫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其覆盖在燃烧物表面的泡沫层能够隔绝热量,减少火焰对燃烧物的直接热辐射,从而起到冷却作用。这种冷却作用有助于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燃点,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 窒息:泡沫灭火剂在灭火时,会迅速在燃烧物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泡沫层。这层泡沫层不仅隔绝了火焰与空气的接触,还阻断了燃烧物所需的新鲜氧气的供应。由于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支持,泡沫层的隔绝作用导致燃烧物因缺氧而窒息,从而实现灭火。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
C. 遮断:这里的“遮断”可以理解为泡沫层对火焰与可燃物之间的直接接触的阻断。泡沫灭火剂形成的泡沫层能够有效地遮挡住火焰,防止其直接接触到可燃物,从而切断了火焰的蔓延路径,抑制了火势的扩大。这种遮断作用也是泡沫灭火剂实现灭火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C选项同样正确。
D. 乳化:乳化作用通常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通过加入乳化剂形成乳状液的过程。然而,在泡沫灭火剂的灭火机制中,并不涉及乳化作用。泡沫灭火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冷却、窒息和遮断等机制来实现灭火的,与乳化作用无关。因此,D选项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泡沫灭火剂是通过冷却、窒息和遮断等综合作用实现灭火的,所以正确答案是A、B、C三项。
A. A、C0
B. B、SO₂
C. C、NO-
D. D、HCN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火灾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种类。
A选项:C0(一氧化碳)是火灾中常见的有毒气体之一。在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含碳物质燃烧时,会大量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强于氧气,因此会严重干扰人体的氧气输送,导致中毒甚至死亡。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SO₂(二氧化硫)同样是火灾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特别是在含硫物质(如塑料、橡胶等)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人体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雾,进一步加重对呼吸道的伤害。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NO-(这里可能是一个笔误,通常我们指的是NO或NO₂,即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也是火灾中的有毒气体。在高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这两种气体都对人体有害,特别是二氧化氮,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但考虑到题目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理解为火灾中可能产生的一氧化氮或相关氮氧化物,因此C选项也视为正确。
D选项:HCN(氰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类型的火灾中产生,如含氰化物的物质(如某些塑料、橡胶、油漆等)燃烧时。氰化氢的毒性极强,能迅速与人体内的铁离子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细胞窒息死亡。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火灾中会产生含有大量如C0、SO₂、NO-(或相关氮氧化物)、HCN等有毒成分的气体,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A. A、100m
B. B、110m
C. C、120m
D. D、130m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具体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储罐中心与消防车道的距离限制。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0m):此选项给出的距离过短,不符合标准中对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要求,因此可以排除。
B选项(110m):同样,此距离也短于标准规定,不符合要求,故不选。
C选项(120m):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相关规定,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任何储罐的中心距至少2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此选项与标准规定一致,是正确答案。
D选项(130m):此距离超过了标准规定,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120m),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限制要求。
A. A、一次性和重复性
B. B、重复性和多次性
C. C、一次性和多次性
D. D、两次性和重复性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警戒带使用类型的了解。警戒带通常用于划定危险区域或特定区域,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根据使用次数的不同,警戒带可以分为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类型。
A. 一次性和重复性:一次性使用的警戒带意味着这种警戒带在使用过后便不可再次使用,可能因为其材质较脆弱或者使用后会损坏;而重复性使用的警戒带则设计得更加耐用,可以在使用后回收并重新使用。
B. 重复性和多次性:这两个术语在此处几乎同义,都表示可以使用多次,但没有提到一次性使用的类型,因此不是最全面的答案。
C. 一次性和多次性:“多次性”虽然表示可以使用多次,但不如“重复性”来得规范和常见,因此这个选项表述不够准确。
D. 两次性和重复性:这个选项中的“两次性”并不常见,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警戒带不会专门设计为仅能使用两次。
正确答案是A,因为它涵盖了所有实际存在的类型:一次性使用(用后即弃)和重复性使用(可回收再用)。
A. A、季度
B. B、半年
C. C、一年
D. D、二年
解析:选项解析:
A. 季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测过于频繁,虽然能确保消防设施状态,但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的最低要求。
B. 半年:每半年检测一次相较于季度而言频率降低,但仍然高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不是正确答案。
C. 一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应当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最低频率要求,是正确答案。
D. 二年:每两年检测一次的频率低于法律规定的要求,不能保证消防设施始终处于完好有效的状态,因此不符合法律规定。
选择答案C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以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并要求检测记录完整准确,存档备查。因此,选项C“一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正确答案。
A. A、关键功能和部位
B. B、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C. C、监测预警
D. D、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24〕5号),重大活动主办或承办机构在编制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时,应当侧重明确的内容包括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选项A提到的“关键功能和部位”并未在相关资料中被特别强调作为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的侧重内容。
解析各选项如下:
选项A:“关键功能和部位”虽然是应急预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其在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中的重要性。
选项B:“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是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中需要重点明确的内容之一,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
选项C:“监测预警”也是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选项D:“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在应急预案中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确保人员安全的关键。
因此,正确答案是A,因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并未将“关键功能和部位”列为重大活动保障应急预案需要侧重明确的内容。这一点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解读和通知中都有所体现。
A. A、技术
B. B、培训
C. C、管理
D. D、个人防护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防毒措施的综合性理解。题目问的是防毒措施包括哪些方面,而答案是ABCD,这意味着在防毒工作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实施。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简要解析:
A. 技术:指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控制有毒物质的危害,比如使用先进的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或化学吸收装置等。
B. 培训:指的是对相关人员进行防毒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训练,确保他们了解如何正确操作,遇到危险情况时如何应对,以及如何使用防毒装备等。
C. 管理:是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防毒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定期检查工作环境中的有毒物质浓度等。
D. 个人防护:指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如防毒面具、防护服、手套等,并确保其正确使用这些装备以保护自身免受有害物质侵害。
选择ABCD作为答案是因为防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手段、人员培训、制度管理和个人防护等多个层面共同推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A. A、木材
B. B、汽油
C. C、纸张
D. D、棉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水型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水型灭火器,顾名思义,其主要灭火剂是水,通过水的冷却、窒息、冲击等作用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各选项中的物质是否适合用水来扑救。
A. 木材:木材火灾属于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水是扑灭这类火灾的有效手段。水可以迅速降低木材的温度,使其达到燃点以下,从而扑灭火灾。因此,A选项正确。
B. 汽油:汽油火灾属于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由于汽油的密度比水小,用水扑救汽油火灾时,汽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并可能随着水流扩散,增加火势。因此,汽油火灾不能用水扑救,B选项错误。
C. 纸张:纸张火灾同样属于A类火灾。纸张易燃,但用水可以迅速降低其温度,达到灭火的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
D. 棉麻:棉麻等天然纤维物质火灾也属于A类火灾。这类物质在遇水后,其燃烧速度会大大减慢,甚至被完全扑灭。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水型灭火器可以扑救木材、纸张、棉麻等初起火灾,即选项A、C、D正确,而汽油火灾不能用水扑救,所以B选项错误。
答案:ACD。
A. A、使用时关闭或开启阀门应快速进行,以免产生水锤现象
B. B、严冬季节使用时不得长时间紧闭水枪阀门,以免阀门冻结
C. C、使用后应放尽内部余水,擦干污泥水渍,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D. D、应经常检查转动件和转动移动件之间的灵活性,以润滑油润滑和防锈
解析:选项A解析: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在使用消防水枪时,应该缓慢地开启或关闭阀门,以避免产生水锤现象。水锤现象是由于水流速度的急剧变化造成的压力波动,可能会损坏管道系统。
选项B解析: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严冬季节,如果长时间紧闭水枪阀门,水枪内部的水可能会因为低温而冻结,导致阀门无法正常开启或关闭,影响使用。
选项C解析: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使用消防水枪后,应该放尽内部余水,擦干污泥和水渍,然后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水枪内部锈蚀,延长使用寿命。
选项D解析:这个选项同样是正确的。定期检查消防水枪的转动件和移动件之间的灵活性,并加润滑油润滑,可以防止零件磨损和锈蚀,确保水枪的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选项B、C和D都是消防水枪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CD。选项A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维护方法。
A. A、220
B. B、380
C. C、≥1100
D. D、≥5000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关于“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中的题目:“根据《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一级化学防护服的防护靴击穿电压为()V。 A.A、220 B.B、380 C.C、≥1100 D.D、≥5000 答案:D”,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选项A(220V)和选项B(380V)的电压值相对较低,不太可能符合一级化学防护服防护靴的击穿电压标准。一级化学防护服设计用于极端危险的环境,因此其防护性能应当远超过这些电压值。
选项C(≥1100V)的电压值较高,但根据《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 XF770-2008》的规定,一级化学防护服的防护性能要求更为严格。虽然这个选项的电压值已经较高,但与实际标准相比,可能仍然不足。
选项D(≥5000V)是正确答案。这个电压值代表了一级化学防护服防护靴能够承受的极高的电压,符合这种极端环境下对防护装备的高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选择D(≥5000V)作为答案是合理的,因为它更符合一级化学防护服在极端条件下所需的防护性能标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击穿电压值可能因具体的产品设计和测试标准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情况中,应参考具体的产品规格和标准文档来确定准确的数值。由于在搜索过程中未能找到明确提及具体击穿电压值的标准文本,这个答案是基于对一级化学防护服性能要求的理解来推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