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50°
B、B、250°
C、C、130°
D、D、100°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 150° - 这个温度对于热像仪来说通常不会是热源物体变成黄色的起点,因为热像仪通常在更低的温度范围内就能检测到热源并显示为黄色。
B. 250° - 这个选项表示热源物体在温度达到250°时开始变成黄色,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变成橘黄色和红色。这个温度范围比较符合热像仪在较高温度下对热源颜色的显示。
C. 130° - 这个温度相对较低,热像仪在这个温度下可能不会将热源物体显示为黄色,而是更接近于蓝色或绿色,这些颜色通常代表较低的温度。
D. 100° - 同样,100°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热像仪在这个温度下一般会将热源物体显示为偏冷的色调,而不是黄色。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答案是B,因为热像仪通常在物体温度较高时开始将其显示为黄色,然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颜色会逐渐从黄色变为橘黄色,最终变为红色。250°作为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符合热像仪对于热源颜色变化的这种分级显示方式。其他选项提供的温度要么太低,不适合作为热源物体变成黄色的起点,要么与热像仪显示热源颜色的一般规律不符。因此,选项B是最合适的选择。
A、A、150°
B、B、250°
C、C、130°
D、D、100°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 150° - 这个温度对于热像仪来说通常不会是热源物体变成黄色的起点,因为热像仪通常在更低的温度范围内就能检测到热源并显示为黄色。
B. 250° - 这个选项表示热源物体在温度达到250°时开始变成黄色,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变成橘黄色和红色。这个温度范围比较符合热像仪在较高温度下对热源颜色的显示。
C. 130° - 这个温度相对较低,热像仪在这个温度下可能不会将热源物体显示为黄色,而是更接近于蓝色或绿色,这些颜色通常代表较低的温度。
D. 100° - 同样,100°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热像仪在这个温度下一般会将热源物体显示为偏冷的色调,而不是黄色。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答案是B,因为热像仪通常在物体温度较高时开始将其显示为黄色,然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颜色会逐渐从黄色变为橘黄色,最终变为红色。250°作为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符合热像仪对于热源颜色变化的这种分级显示方式。其他选项提供的温度要么太低,不适合作为热源物体变成黄色的起点,要么与热像仪显示热源颜色的一般规律不符。因此,选项B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8
B. B、80
C. C、180
D. D、80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热像仪的有效监测距离。热像仪是一种通过非接触方式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形成图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援、设备检测、医疗等多个领域。
选项解析如下:
A选项(8米):此距离对于热像仪来说过于短了,通常用于更近距离的温度测量或检查。
B选项(80米):这是一个合理的中距离,适用于多数消防场景中的目标检测与定位。
C选项(180米):这样的距离对于一般的手持式热像仪来说可能有些超出其有效范围,除非是特定的专业级设备。
D选项(800米):这样的距离对于常规热像仪而言太远了,通常只有在特殊设计的远距离热成像系统中才能实现。
正确答案是B选项(80米),因为对于专职消防队伍使用的热像仪来说,在复杂多变的火场环境中,80米是一个实用且有效的监测距离,既能够保证消防员的安全,又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识别出热点或者被困人员的位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的有效监测距离还会受到热像仪的型号、环境条件(如大气状况)、目标大小和温度对比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A. A、0.1
B. B、0.25
C. C、0.5
D. D、1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消防车气动升降系统压力调整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消防车气动升降系统的常规工作参数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照明消防车的气动升降系统由原车底盘的压缩空气罐供气。
需要手动打开换向阀来调整压力。
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压力值。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0.1 MPa:这个压力值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支持气动升降系统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在需要提升重物或克服较大阻力的场景中。
B. 0.25 MPa:虽然比0.1 MPa要高,但仍然可能不足以满足气动升降系统的全部需求,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高稳定性的场景中。
C. 0.5 MPa:这个压力值适中,既能保证气动升降系统的稳定工作,又能有效应对各种工况下的需求。在消防车等重型设备的气动系统中,这个压力值是常见的。
D. 1 MPa:虽然这个压力值很高,但可能超出气动升降系统的设计压力范围,导致系统损坏或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考虑到气动升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常见的气动系统工作压力范围,0.5 MPa(选项C)是最合适的选择。这个压力值既能满足系统的工作需求,又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220V;50Hz
B. B、110V;50Hz
C. C、220V;60Hz
D. D、110V:60Hz
解析:选项解析:
A. 220V;50Hz:这个选项表示照明消防车可以使用标准的220伏特、50赫兹的交流电源,这是中国及多数亚洲国家采用的市电标准。
B. 110V;50Hz:这个选项表示照明消防车使用的是110伏特、50赫兹的交流电源,这不是中国市电标准,而是部分国家如日本和美国的市电标准。
C. 220V;60Hz:这个选项表示照明消防车使用的是220伏特、60赫兹的交流电源,电压虽然符合中国标准,但频率不是,因为中国市电的频率是50赫兹。
D. 110V;60Hz:这个选项表示照明消防车使用的是110伏特、60赫兹的交流电源,这既不是电压标准也不是频率标准,都不符合中国市电规范。
为什么选择A:
选择A的原因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市电标准,即220伏特和50赫兹。消防车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接入现场的电源系统,因此其照明灯组电源需要与现场的电源标准相匹配。在中国,标准的民用和商业电源是220V、50Hz,所以选择A可以确保照明消防车能够顺利接入现场电源,不会因为电压和频率不匹配而造成设备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
A. A、照明灯工作电压
B. B、灯杆及云台的运行情况
C. C、照明灯具照度
D. D、照明灯冷热启动时间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照明消防车验收时应检查的重点项目。
A选项提到的是照明灯的工作电压。实际上,在验收时,通常更关注设备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而具体的工作电压只要符合制造商的规格说明即可,并不是验收的主要检查项目。
B选项是关于灯杆及云台的运行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验收项目,因为灯杆和云台的正常运作直接关系到照明范围和灵活性。
C选项涉及照明灯具的照度,这是照明消防车的核心功能之一,照度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到消防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D选项提到照明灯的冷热启动时间,这也是一个关键性能指标,因为在紧急情况下,照明设备需要能够快速启动以提供必要的光照。
根据上述分析,A选项(照明灯工作电压)并不是照明消防车验收的主要检查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不解体
B. B、解体
C. C、技术
D. D、设备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现代技术诊断法”的别称或定义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不解体:现代技术诊断法,顾名思义,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机械设备或系统进行故障诊断,而无需进行拆解或解体。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手段,对设备的内部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故障或潜在问题。因此,“不解体”是这一方法的核心特点,也是其别称的准确描述。
B. 解体:这一选项与“现代技术诊断法”的定义相悖。因为解体意味着需要将设备或系统进行拆解,这与现代技术诊断法追求的“无损伤、不拆解”的诊断方式不符。
C. 技术:虽然现代技术诊断法确实涉及技术手段,但“技术”一词过于宽泛,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特定方法的特征。它更像是一个通用词汇,而非特指某一诊断方法。
D. 设备:此选项同样不能准确描述现代技术诊断法的特点。设备只是进行这种诊断所需的工具或载体之一,而非方法的本质或别称。
综上所述,现代技术诊断法因其无需拆解设备即可进行故障诊断的特点,而被称为“不解体”检验法。因此,正确答案是A:“不解体”。
A. A、生命安全
B. B、公共安全
C. C、生产安全
D. D、人身安全
解析:选项解析:
A. 生命安全:虽然淘汰危及生命安全的工艺、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选项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所有应当淘汰的工艺和设备。
B. 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和财产安全,这个选项比生命安全更广泛,但是依然没有直接针对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工艺、设备的具体情况。
C. 生产安全: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涵盖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工艺、设备的所有安全问题,是最为准确和全面的选项。
D. 人身安全:虽然与生命安全相似,人身安全更多地强调个体,而不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因此不如生产安全选项准确。
为什么选C: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任确保生产安全,不得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选项C“生产安全”最直接对应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准确地描述了生产经营单位在工艺、设备使用上的法定义务,因此是正确答案。
A. A、生产经营单位
B. B、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
C. C、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
D. D、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的负责人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即使生产经营单位委托了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生产的技术或管理服务,最终的安全生产责任仍然主要由该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这意味着尽管可以寻求外部帮助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但法律责任不会因此转移给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解析各个选项:
A、生产经营单位:正确答案,因为根据法律,不论是否委托了其他机构,生产经营单位自身是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
B、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虽然这类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建议,但是它们并不承担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律责任。
C、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虽然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有管理职责,并且可能因失职而负个人责任,但题目问的是“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这更广泛地落在整个生产经营单位上。
D、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的负责人:同B选项类似,这些个人或其所在机构并不承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即“生产经营单位”。
A. A、巡查
B. B、检查
C. C、记录
D. D、评估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规定。
首先,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内容:
A项“巡查”:巡查通常指的是对设备、设施或场所进行例行性、周期性的查看,以确认其正常运行或无明显异常。但在此处,与“定期检测”并列,且后文提到“制定应急预案”,巡查虽为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但并不足以涵盖对重大危险源全面管理的所有要求。
B项“检查”:检查一词较为宽泛,可以是对设备、制度、文件等多方面的审视。然而,在此语境下,它并不特指对重大危险源某项特定性质的评估或测试,因此不够精确。
C项“记录”:记录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它更多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而非管理动作本身。记录并不能直接体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管理和监控。
D项“评估”:评估指的是对某一对象或系统的性质、状态、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在《安全生产法》的语境下,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和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这与题目中“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的表述高度吻合。
综上所述,根据《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进行登记建档,并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以及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评估”。
A. A、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
B. B、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况
C. C、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
D. D、从业人员的社会交往情况
解析:选项解析:
A. 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这个选项关注了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习惯,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直接相关,符合法律对于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要求。
B. 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况:虽然涵盖了身心健康,但“工作情况”可能涉及更广泛的内容,不仅限于安全生产的范畴,不够精准。
C. 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这个选项只提到了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没有涉及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不能全面覆盖《安全生产法》的要求。
D. 从业人员的社会交往情况:社会交往情况与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关注安全生产的要求。
选择答案A的原因: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关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联到从业人员在岗位上的安全行为。选项A准确反映了法律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关注的重点,即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预防由于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的事故发生。因此,A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A. A、安全管理台账
B. B、全管理制度
C. C、安全管理机构
D. D、安全管理设施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的理解。题目提到的是关于危险物品管理的具体要求。
A选项:安全管理台账
这是指记录安全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和检查结果的详细文件或电子记录。虽然安全管理台账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针对危险物品管理所必需建立的“专门”的内容。
B选项: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一系列旨在确保工作场所安全的规定、流程和程序。对于涉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等活动,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可控。
C选项: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指的是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虽然设立安全管理机构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目中强调的是“制度”而非具体的组织实体。
D选项:安全管理设施
安全管理设施是指用于保障安全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如监控系统、防护装置等。这些设施是实现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与题干中提到的“制度”并不完全对应。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安全管理制度”。因为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对于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处置,需要有明确的制度来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并能够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