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
B、B、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却不能起步
C、C、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迟后
D、D、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提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现象。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重要的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传递或切断动力,同时保证车辆平稳起步、换挡平顺以及防止传动系统过载。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这个选项描述了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的典型现象。当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时,即使离合器踏板未被完全抬起,离合器仍处于半联动状态,导致动力部分传递。如果此时挂入档位,车辆可能会因动力未完全切断而行走,或者因动力传递不畅导致发动机熄火。这是离合器故障的直接表现。
B.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却不能起步:这个现象更可能是离合器打滑或离合器片磨损严重导致的。它并不直接反映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的问题,而是离合器传递动力能力下降的表现。
C.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迟后:这个现象可能与离合器调整不当、离合器片磨损或离合器弹簧力不足等因素有关,但并不特指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起步迟后可能是由于离合器结合点过高或动力传递不顺畅造成的。
D.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提前:这个选项描述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中并不常见,且不符合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离合器的作用是控制动力的传递和切断,它不会导致车辆起步时间点的提前。
综上所述,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最直接的现象是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因此正确答案是A。
A、A、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
B、B、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却不能起步
C、C、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迟后
D、D、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提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现象。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重要的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传递或切断动力,同时保证车辆平稳起步、换挡平顺以及防止传动系统过载。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这个选项描述了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的典型现象。当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时,即使离合器踏板未被完全抬起,离合器仍处于半联动状态,导致动力部分传递。如果此时挂入档位,车辆可能会因动力未完全切断而行走,或者因动力传递不畅导致发动机熄火。这是离合器故障的直接表现。
B.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却不能起步:这个现象更可能是离合器打滑或离合器片磨损严重导致的。它并不直接反映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的问题,而是离合器传递动力能力下降的表现。
C.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迟后:这个现象可能与离合器调整不当、离合器片磨损或离合器弹簧力不足等因素有关,但并不特指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起步迟后可能是由于离合器结合点过高或动力传递不顺畅造成的。
D. 起步时抬起离合器踏板,起步明显提前:这个选项描述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中并不常见,且不符合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离合器的作用是控制动力的传递和切断,它不会导致车辆起步时间点的提前。
综上所述,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最直接的现象是挂档后不抬离合器踏板,汽车即行走或发动机熄火,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踏板自由行程过大
B. B、踏板没有自由行程
C. C、离合器分离叉磨损
D. D、踏板自由行程过小
解析:选项解析:
A. 踏板自由行程过大:这个选项不正确。如果踏板自由行程过大,通常意味着离合器分离不彻底,但不会导致离合器打滑。
B. 踏板没有自由行程:这个选项正确。踏板没有自由行程会导致离合器压盘不能完全释放,使得离合器片和飞轮之间始终存在摩擦,长时间这样操作会导致离合器片过热、磨损加剧,最终引起离合器打滑。
C. 离合器分离叉磨损:这个选项也是离合器打滑的一个可能原因,但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最符合的答案。离合器分离叉磨损会导致离合器压盘不能完全分离,从而引起打滑,但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其他症状,如离合器操作异常等。
D. 踏板自由行程过小:这个选项与选项A类似,自由行程过小可能会导致离合器分离不彻底,但不是直接导致离合器打滑的原因。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踏板没有自由行程是离合器打滑的一个直接和常见原因。当踏板没有自由行程时,离合器压盘和离合器片之间的压力始终存在,使得离合器不能完全分离,长时间摩擦会导致温度升高,摩擦系数降低,最终导致打滑。而其他选项虽然可能导致离合器工作不正常,但不是直接导致打滑的主要原因。
A. A、-30℃~65℃
B. B、-20℃~65℃
C. C、-10℃~65℃
D. D、10℃~65℃
解析:移动供气源是一种用于为消防员或救援人员提供呼吸空气保护的设备,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都能使用,比如火灾现场或者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这类设备通常设计有广泛的使用温度范围,以确保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工作。
解析各选项:
A. -30℃~65℃:此温度范围表示该设备可以在极冷到相当热的环境下使用。
B. -20℃~65℃:与A相比,此范围的低温端较高。
C. -10℃~65℃:此范围的低温端进一步升高。
D. 10℃~65℃:此范围仅包括从温和到高温的环境,不适用于寒冷条件。
正确答案是A,因为移动供气源需要在极端寒冷和高温环境下都能够正常运作,以适应各种可能的救援场景。-30℃~65℃的使用温度范围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环境条件,确保设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A. A、1
B. B、2
C. C、5
D. D、1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移动供气源气密性能试验后压力表压力指示值下降值判断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的规定标准,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压力下降值。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其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值在1分钟内的下降值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 MPa:这个值相对较小,可能不足以覆盖所有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的正常压力下降范围。
B. 2 MPa:此选项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压力下降范围,符合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的常规标准。在气密性试验中,考虑到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小泄漏或压力波动,2 MPa的下降值是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
C. 5 MPa:这个值相对较大,如果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值在1分钟内下降5 MPa,可能表明系统存在较大的泄漏问题,不符合气密性能的要求。
D. 10 MPa:同样,这个值过大,远远超过了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压力下降范围。
综上所述,根据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的常规标准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确定在1分钟内,其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值下降值应不大于2 MPa。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2 MPa)。这个值既考虑了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微小泄漏或压力波动,又符合移动供气源在气密性能试验后的正常标准。
A. A、1
B. B、2
C. C、3
D. D、4
解析:选项解析:
A. 1:如果每次只更换1个空瓶,那么在更换过程中,供气可能会中断,因为其他气瓶也可能同时接近耗尽状态。
B. 2:这个选项是正确的。移动式供气源通常会设计成能够确保在更换一定数量的空瓶时,仍然有足够的气瓶在供气,以保持供气不中断。一般情况下,移动式供气装置会设计成在更换两个气瓶时,另外两个仍在工作,确保供气连续性。
C. 3:如果更换3个空瓶,那么只剩下1个气瓶在工作,风险较高,因为如果这个气瓶也耗尽,供气将会中断。
D. 4:更换所有4个气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供气中断,因为没有气瓶在更换期间继续供气。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是因为移动式供气源的设计通常包括至少两个气瓶作为一组同时供气,以便在更换另外两个气瓶时,可以确保供气不中断。这种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因此,正确答案是B,每次允许更换2个空瓶而不中断供气。
A. A、多人同时
B. B、两人同时
C. C、3人同时
D. D、4人同时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移动式供气源呼吸器使用方式的理解。
解析:
移动式供气源呼吸器是一种用于提供清洁空气给使用者以应对有毒有害环境的设备。
A选项“多人同时”过于模糊,没有具体说明可以同时使用的具体人数,因此不符合实际操作规范。
B选项“两人同时”是一个具体的人数,并且根据消防作业的实际需求和设备设计,很多移动式供气源呼吸器是支持两人同时使用的,这样可以保证在危险环境中救援人员能够相互支援。
C选项“3人同时”以及D选项“4人同时”,通常情况下移动式供气源呼吸器不会设计成支持这么多人同时使用,因为这样可能会降低每个人获得的空气流量,增加设备负担,不利于安全作业。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两人同时”。这是因为移动式供气源呼吸器的设计通常考虑到了消防救援中的安全性与效率,而两人一组通常是较为合理的配置,既能保证足够的空气供应,又能实现互相协助。
A. A、1
B. B、2
C. C、3
D. D、4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移动式供气源在特定配置下的使用时间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移动式供气源配置了4个6升/20兆帕的气瓶,且询问的是1人使用时的可用时间。
接下来,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A. 1小时:这个选项假设了气瓶的供气速度非常快,但在实际情况下,即使气瓶压力很高,其供气时间也会受到气瓶容量和使用者呼吸速率的共同影响。因此,1小时的使用时间显得过短,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B. 2小时:考虑到气瓶的容量(6升/个)和常见的呼吸器使用速率(通常呼吸器在正常使用下的耗气量会低于气瓶的最大供气能力),以及题目中给出了4个气瓶的配置,因此2小时的使用时间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这个选项既考虑了气瓶的容量,也考虑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C. 3小时:虽然增加使用时间看似更加充裕,但在没有额外信息表明呼吸器耗气量极低或气瓶供气能力远超常规水平的情况下,3小时的使用时间显得过长,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D. 4小时:同样地,4小时的使用时间也显得过长。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气瓶的供气时间可以如此之长。
综上所述,考虑到气瓶的容量、使用者的呼吸速率以及题目中给出的气瓶配置数量,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1人使用时的可用时间最有可能是2小时。
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8
B. B、13
C. C、20
D. D、10
解析:选项解析:
A. 8小时:这个选项表示灯具使用一次注满的燃油可以连续工作8小时,但是根据题干描述,这个时间可能偏短。
B. 13小时:这个选项表示灯具使用一次注满的燃油可以连续工作13小时,这个时间看起来比较合理,符合一般移动式泛光照明灯的续航能力。
C. 20小时:这个选项表示灯具可以连续工作20小时,这个时间可能偏长,通常移动式泛光照明灯难以达到这样的续航时间。
D. 10小时:这个选项表示灯具可以连续工作10小时,也是一个可能的续航时间,但根据题干给出的答案,这个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为什么选B: 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是B,即移动式泛光照明灯在一次注满燃油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13小时。这通常是基于该型号灯具的具体技术参数和制造商提供的数据。在没有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选择题干中给出的正确答案。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A. A、平整
B. B、尖锐
C. C、光滑
D. D、锋利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移动式消防炮使用时的正确操作规范。
解析如下:
A选项“平整”指的是表面没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如果支脚是平整的,并不能很好地固定设备。
B选项“尖锐”意味着支脚接触地面的部分是尖的,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设备更加稳固,尤其是在松软或不平坦的地面上。
C选项“光滑”通常意味着减少摩擦力,对于需要稳定支撑的设备来说,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特性。
D选项“锋利”虽然和“尖锐”有些相似,但是锋利更强调切割能力,对于消防炮的支脚来说,主要目的是稳固而不是切割。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尖锐”,因为尖锐的支脚能够更好地扎入地面,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这对于消防炮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A. A、堵漏类器材
B. B、输转类器材
C. C、洗消类器材
D. D、照明排烟类器材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消防器材分类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与题目中“移动照明灯组”的关联性。
A选项:堵漏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在事故现场,如化学品泄漏时,进行快速封堵以控制泄漏源。显然,移动照明灯组并不具备堵漏功能,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输转类器材。输转类器材主要用于将危险物质从一个地方安全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如化学品槽罐车泄漏时使用的输转泵。移动照明灯组与物质输转无关,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洗消类器材。洗消类器材用于对人员、装备或场地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去除或降低有害物质的危害。移动照明灯组不具备洗消功能,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照明排烟类器材。这类器材主要用于在火场或事故现场提供照明和排烟,以改善作业环境。移动照明灯组正是用于照明的器材,符合这一分类,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移动照明灯组属于照明排烟类器材,故正确答案为D。
A. A、5
B. B、6
C. C、7
D. D、8
解析:选项解析:
A. 5级:这个选项表示移动照明灯组的抗风能力较弱,可能只能在轻微风力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B. 6级:这个选项表示移动照明灯组的抗风能力比5级稍强,能在中等风力环境下工作,但在更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可能无法保证性能。
C. 7级:这个选项表示移动照明灯组有较好的抗风能力,能够抵御较强的风力,但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可能仍显不足。
D. 8级:这个选项表示移动照明灯组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能够在包括强风在内的各种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
为什么选择D: 根据题干描述,移动照明灯组采用了各种优质金属材料制作,结构紧凑且性能稳定,确保在各种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这意味着它需要具有较高的抗风能力。8级抗风通常指的是能够抵御包括暴风在内的强风天气,符合题干中对灯组在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要求。因此,选择D选项是最合理的选择,它能够确保移动照明灯组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