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消防救援
>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搜索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题目内容
(
多选题
)
411、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引起火灾。

A、A、易燃液体的蒸汽点燃

B、B、可燃气体点燃

C、C、可燃液体的蒸汽点燃

D、D、其他易燃物点燃

答案:ABC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爆炸后可能引发的火灾原因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易燃液体的蒸汽点燃:在爆炸后,建筑物内可能残留有易燃液体,这些液体在高温高压下会迅速蒸发成蒸汽。如果此时环境中有火源或高温,这些蒸汽极易被引燃,从而引发火灾。

B. 可燃气体点燃:爆炸往往伴随着可燃气体的释放。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内,这些可燃气体一旦达到一定的浓度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或燃烧,进一步加剧火势。

C. 可燃液体的蒸汽点燃:与A选项类似,但更具体地指出了是可燃液体的蒸汽。这些蒸汽同样具有易燃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被点燃。

D. 其他易燃物点燃:这个选项较为宽泛,但考虑到爆炸现场可能遗留的不仅仅是液体和气体,还可能有其他易燃物(如纸张、布料、化学试剂等)。这些易燃物在爆炸后的高温环境中,同样存在被引燃的风险。

综上所述,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残留的火苗,都可能成为点燃易燃液体的蒸汽、可燃气体、其他可燃液体的蒸汽以及其他易燃物的火源。因此,这四个选项都是可能的情况,故正确答案是ABCD。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四个选项都是可能的情况,但在具体的爆炸事故中,可能只有部分因素会起作用,这取决于事故现场的具体条件。然而,从理论考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全面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412、爆炸物品在常温下就有缓慢分解的趋向,受到()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爆炸。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bf-d5d9-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3、爆炸通常伴随()、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3843-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4、物理爆炸主要是指()在压力容器内,由于某种原因使容器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内部物质迅速膨胀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9c1f-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5、物理爆炸由物质的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系统内()均不发生变化。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fc41-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6、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包括()。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1-6739-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7、环境因素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客观因素,它会影响人的行为,对机械设备产生一定的作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1-cf7f-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8、环氧乙烷泄漏事故现场进行倒罐过程中应避免与()物料接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31c6-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9、现场保持气道通畅的措施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93f5-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20、现场物料泄漏时,要及时进行(),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f81e-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21、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不得丢弃危险化学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3-66ed-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消防救援
>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题目内容
(
多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411、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引起火灾。

A、A、易燃液体的蒸汽点燃

B、B、可燃气体点燃

C、C、可燃液体的蒸汽点燃

D、D、其他易燃物点燃

答案:ABC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爆炸后可能引发的火灾原因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易燃液体的蒸汽点燃:在爆炸后,建筑物内可能残留有易燃液体,这些液体在高温高压下会迅速蒸发成蒸汽。如果此时环境中有火源或高温,这些蒸汽极易被引燃,从而引发火灾。

B. 可燃气体点燃:爆炸往往伴随着可燃气体的释放。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内,这些可燃气体一旦达到一定的浓度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或燃烧,进一步加剧火势。

C. 可燃液体的蒸汽点燃:与A选项类似,但更具体地指出了是可燃液体的蒸汽。这些蒸汽同样具有易燃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被点燃。

D. 其他易燃物点燃:这个选项较为宽泛,但考虑到爆炸现场可能遗留的不仅仅是液体和气体,还可能有其他易燃物(如纸张、布料、化学试剂等)。这些易燃物在爆炸后的高温环境中,同样存在被引燃的风险。

综上所述,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残留的火苗,都可能成为点燃易燃液体的蒸汽、可燃气体、其他可燃液体的蒸汽以及其他易燃物的火源。因此,这四个选项都是可能的情况,故正确答案是ABCD。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四个选项都是可能的情况,但在具体的爆炸事故中,可能只有部分因素会起作用,这取决于事故现场的具体条件。然而,从理论考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全面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Scan me!
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
相关题目
412、爆炸物品在常温下就有缓慢分解的趋向,受到()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爆炸。

A. A、高温

B. B、摩擦

C. C、冲击

D. D、与某些物质接触后

解析:选项解析:

A. 高温:爆炸物品在高温的条件下,分子运动加剧,可以加速其分解速度,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便会引发爆炸。

B. 摩擦:摩擦可以产生热量,同时也可以改变爆炸物品的物理形态,导致其分解加速,从而可能引发爆炸。

C. 冲击:冲击力可以使爆炸物品的结构瞬间破坏,导致其内部能量快速释放,引发爆炸。

D. 与某些物质接触后:某些物质可能与爆炸物品发生化学反应,例如氧化剂与可燃物的接触,可以引发爆炸。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选择ABCD是因为题目中的描述“受到()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爆炸”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述,涵盖了多种可能导致爆炸物品分解并引发爆炸的触发条件。每一种情况单独来看,都是可能导致爆炸物品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原因,因此都是正确的。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对于存储、运输和使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需要考虑这些所有的潜在触发因素。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bf-d5d9-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3、爆炸通常伴随()、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A. A、发热

B. B、发光

C. C、压力上升

D. D、真空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爆炸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其伴随的物理现象。

A选项“发热”:爆炸是物质在极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量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导致周围环境的温度急剧升高,即发热现象。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发光”:在爆炸过程中,由于能量的急剧释放,部分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发光现象。这种光辐射可能是可见光,也可能是其他波段的电磁波。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压力上升”:爆炸时,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膨胀,导致该空间内的压力急剧上升。这种压力上升是爆炸破坏作用的主要来源之一,能够造成周围物体的破坏和伤害。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真空”:虽然“真空”一词在常规理解下与爆炸现象不直接相关,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爆炸后局部空间内物质的迅速消耗和膨胀导致的相对低压状态。在极端情况下,如某些封闭空间内的爆炸,爆炸后可能会形成短暂的低压或接近真空的状态。然而,更常见的解释是,这里的“真空”可能是指与爆炸前相比,爆炸后局部空间内物质的密度显著降低,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空”或“真空”感。但严格来说,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因为爆炸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真空。不过,从题目的选项和语境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爆炸导致的物质迅速消耗和膨胀可能造成的局部低压状态或物质密度的显著降低。因此,D选项在广义上也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BCD。但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争议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更侧重于A、B、C三个选项所描述的爆炸现象的基本特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3843-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4、物理爆炸主要是指()在压力容器内,由于某种原因使容器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内部物质迅速膨胀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A. A、压缩气体

B. B、过热液体

C. C、液化气体

D. D、过热固体

解析:选项解析:

A. 压缩气体:压缩气体在压力容器内如果压力过大,容器可能会承受不住,从而导致破裂,气体迅速膨胀并释放出能量,这种情况属于物理爆炸。

B. 过热液体:过热液体在压力容器内,温度升高会导致液体体积膨胀,增加内部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时,容器会破裂,液体迅速蒸发并释放能量,这也是一种物理爆炸。

C. 液化气体:液化气体在压力容器内,如果因为温度升高或压力变化等原因导致液化气体迅速气化,体积急剧膨胀,同样可以使容器破裂,造成物理爆炸。

D. 过热固体:过热固体一般不会导致物理爆炸,因为固体的体积膨胀相对较小,不会像气体或液体那样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容器破裂。

为什么选择ABC:

物理爆炸的定义涉及到了压力容器内的物质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容器破裂,内部物质迅速膨胀并释放能量。压缩气体、过热液体和液化气体在特定条件下都能产生足够的压力使容器破裂,从而引起物理爆炸。而过热固体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不选D。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9c1f-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5、物理爆炸由物质的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系统内()均不发生变化。

A. A、物质的物理组成

B. B、物质的化学组成

C. C、化学性质

D. D、物理性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的区别,特别是物理爆炸的特征。

A选项:物理爆炸虽然是由物质的物理变化引起的,但“物质的物理组成”这一表述可能产生歧义。在物理爆炸中,物质的物理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可能发生变化,但“物理组成”一词通常不用于描述这种变化,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并未改变,即其“物理组成”在广义上并未发生变化,但此选项表述不够准确,故A错误。

B选项:物理爆炸不涉及化学反应,因此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组成保持不变。这是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的主要区别之一,故B正确。

C选项:由于物理爆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爆炸前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是物理爆炸的一个重要特征,故C正确。

D选项:虽然物理爆炸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体积等)在爆炸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在爆炸发生时,系统内的温度和压力会急剧升高,然后迅速降低。因此,D选项错误地表述了物理爆炸的特征。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和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0-fc41-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6、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包括()。

A. A、安全帽

B. B、防尘口罩

C. C、安全带

D. D、耳塞

E. E、防尘服

解析:选项解析:

A. 安全帽:用于保护头部,防止在工作中由于坠落物、碰撞等导致的头部伤害,是建筑、采矿等行业的必备防护用品。

B. 防尘口罩:用于防止灰尘、颗粒物等进入呼吸道,保护呼吸系统,适用于存在粉尘污染的作业环境。

C. 安全带:用于防止高处作业人员坠落,是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佩戴的个人防护装备。

D. 耳塞:用于保护听力,防止噪声对耳朵的损害,适用于噪声级别较高的工作环境。

E. 防尘服:用于防止灰尘、有害物质等粘附在工作人员的衣物上,保护皮肤不受侵害,适用于粉尘污染严重的作业环境。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ABC):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是指能够为特定作业环境下的劳动者提供专门防护的用品,它们是针对特定危害因素设计的。题目中的选项A、B、C分别是安全帽、防尘口罩和安全带,这三者都是常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劳动者在不同作业环境下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它们符合题目中“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定义。

选项D和E虽然也是劳动防护用品,但在题目要求的“特种”二字上可能不如A、B、C选项具有代表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通常指的是那些针对特定高风险环境设计的防护用品,而安全帽、防尘口罩和安全带在各种工业环境中都非常普遍且重要,因此答案选择了ABC。此外,题目可能要求选择最基本、最常见的特种防护用品,因此选择了这三个最为广泛使用的选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1-6739-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7、环境因素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客观因素,它会影响人的行为,对机械设备产生一定的作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A. A、作业场所混乱

B. B、自然环境恶劣

C. C、生产事故导致

D. D、偶发的自然灾害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影响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作业场所混乱:作业场所的整洁度和有序性直接影响到作业人员的操作效率和安全。混乱的作业场所可能导致工具、材料乱放,增加绊倒、碰撞等事故的风险,从而影响安全生产。因此,这个选项是环境因素的一个典型表现。

B. 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环境,如高温、低温、潮湿、多风、多雨、雷电等恶劣条件,都会对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产生不利影响。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会增加设备故障和人员受伤的风险,从而影响安全生产。所以,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

C. 生产事故导致:这个选项描述的是事故的结果或影响,而不是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生产事故是由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环境因素本身。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偶发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都是不可预见且难以控制的外部事件。这些灾害对生产设施和作业环境都会造成重大影响,甚至直接导致生产中断和人员伤亡。因此,偶发的自然灾害也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选项A、B、D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的表现,而选项C描述的是事故的结果,不属于环境因素。因此,正确答案是A、B、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1-cf7f-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8、环氧乙烷泄漏事故现场进行倒罐过程中应避免与()物料接触。

A. A、酸类

B. B、碱类

C. C、盐类

D. D、醇类

解析:环氧乙烷(ETO)是一种无色、具有刺鼻气味的气体,主要用于制造乙二醇和消毒剂等。在环氧乙烷泄漏事故现场进行倒罐作业时,安全性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 酸类:环氧乙烷与酸类物质接触可能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在倒罐过程中应避免与酸类物料接触。

B. 碱类:碱类物质会与环氧乙烷反应,可能生成乙二醇和其他化合物,这些反应可能会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增加安全风险。因此,也应避免与碱类物料接触。

C. 盐类:通常情况下,环氧乙烷与大多数盐类物质不会发生剧烈反应。因此,盐类通常不被视为在倒罐过程中需要特别避免的物质。

D. 醇类:环氧乙烷与醇类物质接触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可能生成危险的中间产物,并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因此,应避免与醇类物料接触。

综上所述,正确的答案是ABD。这三个选项中的物质均可能与环氧乙烷发生危险反应,增加事故现场的安全风险。因此,在进行倒罐操作时,必须避免环氧乙烷与这些物质的接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31c6-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9、现场保持气道通畅的措施错误的是()。

A. A、头颈屈曲

B. B、俯卧位

C. C、清除口腔异物

D. D、头偏向一侧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现场急救中如何保持气道通畅的正确措施。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头颈屈曲:这个姿势实际上会阻碍气道的通畅。当头颈屈曲时,特别是下颌紧贴胸骨时,会压迫气道,使得呼吸道变窄,增加呼吸困难的风险。在急救时,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姿势,以确保气道畅通。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

B. 俯卧位:俯卧位也不利于气道的通畅。在俯卧时,患者的口、鼻朝下,如果发生呕吐或口腔内有分泌物,很容易阻塞气道,导致窒息。急救时应尽量让患者采取侧卧或仰卧位,以便于保持气道畅通。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

C. 清除口腔异物:这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急救时,如果发现患者口腔内有呕吐物、假牙或其他异物,应及时清除,以防阻塞气道。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头偏向一侧:这个姿势有助于保持气道的通畅。当头部偏向一侧时,如果口腔内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可以更容易地流出,减少阻塞气道的风险。所以,D选项也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A和B,因为它们都不利于气道的通畅。但题目要求选择一个错误的选项,由于A和B都是错误的,而根据题目“以下1道题”的表述,我们可以理解为需要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最不符合题意的那个。在这里,A选项“头颈屈曲”直接导致了气道的受压和狭窄,是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最终答案是A。但请注意,在实际情境中,B选项也是错误的,只是相对于A选项而言,其错误程度可能稍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93f5-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20、现场物料泄漏时,要及时进行(),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A. A、覆盖

B. B、收容

C. C、稀释

D. D、处理

解析:选项解析:

A. 覆盖:使用覆盖物覆盖泄漏物质,可以减少泄漏物质的挥发,避免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有害气体扩散。

B. 收容:将泄漏的物料收集起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通过专业的容器或设备进行收容,是处理泄漏的关键步骤。

C. 稀释:对于某些泄漏物质,可以通过喷洒水或其他无害液体进行稀释,降低其浓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D. 处理: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方法对泄漏物质进行处理,如中和、固化、焚烧等,确保泄漏物质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置。

为什么选择ABCD:

在实际情况中,处理物料泄漏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措施,而不是单一的方法。选项A、B、C、D分别代表了应对物料泄漏的不同阶段和措施,只有综合应用这些措施,才能确保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2-f81e-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21、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不得丢弃危险化学品。

A. A、停产

B. B、转产

C. C、停业

D. D、销售

E. E、解散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且不得丢弃危险化学品。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停产:当单位停产时,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将不再运行,此时需要妥善处理这些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B. 转产:转产意味着单位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活动,可能不再生产或储存原有的危险化学品。在此情况下,同样需要妥善处理原有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以确保安全。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

C. 停业:停业意味着单位将停止所有经营活动,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此时,单位必须妥善处理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以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因此,C选项正确。

D. 销售:销售是单位正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与题目中提到的需要妥善处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的情况不符。销售活动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单位需要停止或改变其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因此D选项错误。

E. 解散:解散意味着单位将终止其存在,此时必须全面、彻底地处理其所有资产,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这是确保单位解散后不会留下安全隐患的必要措施。因此,E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B、C、E,即停产、转产、停业和解散时,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4e01f-2bc3-66ed-c06b-6062084f9e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