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搜索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5.下列对第 3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 “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 “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答案:A

解析:null阅读理解(六)鲜①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②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③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④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9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6-938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8c10-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平凡单调,()懒惰者之遁词。()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5-ff6e-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5-68d4-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择师的标准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9-0bf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②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③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④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6-b956-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d77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关于本文语言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b91b-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田田”一词源出(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4df8-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7-f80e-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5.下列对第 3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 “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 “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答案:A

解析:null阅读理解(六)鲜①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②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③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④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语文(中职)考试题库
相关题目
9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来稿要注意简练,一般不超过一千字左右。

B.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不少钢琴变奏曲。

C. 中国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种植桐树并使用桐油了。

D. 这些从技校来的小伙子很快就熟练了操作的技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6-938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 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 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 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8c10-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平凡单调,()懒惰者之遁词。()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A. 可见 只是 既已

B. 可见 但是 既然

C. 可能 但是 既已

D. 可能 只是 既然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5-ff6e-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停滞 遗迹 瞬息万变

B. 废虚 哑巴 一蹴而就

C. 储存 寒喧 奉公守法

D. 聊赖 泡烙 千方百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5-68d4-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择师的标准是( )

A.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生乎吾后

C. 古之圣人

D. 生乎吾前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9-0bf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②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③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④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6-b956-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輮.(róu)以为轮

B. 虽有槁暴.(bào)

C. 木直中.(zhōng)绳

D. 知.(zhī)明而行无过矣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d771-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关于本文语言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明性

B. 严谨性

C. 生动性

D. 议论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b91b-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田田”一词源出( )

A. 律诗《江南曲》

B. 六朝乐府《西洲曲》

C. 古诗《西洲曲》

D. 古乐府《江南曲》

解析:null阅读理解(四)林黛玉进贾府(节选)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8-4df8-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A. 春花秋月何时了

B. 丞相祠堂何处寻

C. 云横秦岭家何在

D. 问君能有几多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49db-2c27-f80e-c057-47291d003a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