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儿童早期
B、 青年期
C、 学龄期
D、 成年早期
答案:C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3)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人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立;(7)成人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8)成年晚期(60岁以后):自我统合与绝望。故本题选C。
A、 儿童早期
B、 青年期
C、 学龄期
D、 成年早期
答案:C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3)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人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立;(7)成人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8)成年晚期(60岁以后):自我统合与绝望。故本题选C。
A. 道德感
B. 美感
C. 高级情感
D. 理智感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智感。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例如,人对新异事物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不认识的事物会有新奇感和疑虑感,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就会产生喜悦的情感;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坚信等,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3)美感是当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感。故本题选D。
A. 45岁以上身体健康者
B.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C. 在中国境内定居
D. 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故本题选A。
A. 高尚的动机
B. 内部动机
C.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这种动机一旦形成,往往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间接性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故本题选C。
A. 直接强化
B. 替代性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接强化。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故本题选A。
A.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B. 创设问题情境
C.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D.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本题是创设问题情境。故本题选B。
A. 形式训练说
B. 关系转化说
C. 相同要素说
D. 概括化理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所作的“小鸡啄米”的实验支持关系转换理论的经典实验。故本题选B。
A. 水平迁移
B. 逆向迁移
C. 一般迁移
D. 重组性迁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平迁移。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类。先后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影响,叫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先后学习的内容不在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影响,叫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故本题选A。
A. 画线
B. 多种感官参与
C. 分段识记
D. 整体识记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故本题选C。
A. 位置记忆法
B. 关键词法
C. 视觉联想法
D. 谐音联想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谐音联想法。是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一种方法。故本题选D。
A. 组织策略
B. 计划策略
C. 监控策略
D. 调节策略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