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
B、 《论语》
C、 《诗经》
D、 《孟子》
答案:AB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四书的内容。“四书”是指《大学》《孟子》《中庸》《论语》。故本题选ABD。
A、 《大学》
B、 《论语》
C、 《诗经》
D、 《孟子》
答案:AB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四书的内容。“四书”是指《大学》《孟子》《中庸》《论语》。故本题选ABD。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的规律。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因此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故本题选B。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学业成绩评价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结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故本题选C。
A. 制定计划
B. 组织实施
C. 评价总结
D. 结果分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故本题选ABC。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论。能画出走过的路线,说明思维可逆了,也就是具体运算阶段。故本题选C。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经济决定论
D. 先天决定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三品论。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强调的是遗传的作用。故本题选A。
A. 回忆
B. 重现
C. 表象
D. 想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故本题选C。
A. 依从
B. 同化
C. 认同
D. 内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阶段。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认同阶段。故本题选C。
A. 惩罚
B. 逃避条件作用
C. 回避条件作用
D. 消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包括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其中,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题干中,于光每次看到牙科诊所就快步走开,牙科诊所这个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在眼前,他为了逃避这种厌恶刺激,在类似情境发生时都会快步走开,属于逃避条件作用。B项正确。A项: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A. 思想品德建设
B. 研究性学习
C. 信息技术教育
D. 劳动与技术教育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故本题选BCD。
A. 明确的共同目标
B. 一定的组织结构
C. 共同生活的准则
D. 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的首要特征,也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