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的短期波动
B、 中央银行体系
C、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D、 二级银行体制
答案:D
解析:解析: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选D。
A、 经济的短期波动
B、 中央银行体系
C、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D、 二级银行体制
答案:D
解析:解析: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选D。
A. 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之比不应低于10%
B. 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之比不应低于11%
C. 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之比不应低于10%
D. 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之比不应低于11%
解析:解析:资本利润率,即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之比,不应低于11%。选D。
A. 期限变长
B. 效益增加
C. 规模减小
D. 规模增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相关措施。发行公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措施之一,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使民间部门的投资规模减小。
A. 作用猛烈,缺乏弹性
B. 政策效果很大程度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C. 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D. 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解析:解析:再贴现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选C。
A. 审批资本充足率
B. 审批注班机构
C. 审批注册资本
D. 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解析:解析: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审批注册机构、审批注册资本、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审批业务范围.A不正确。
A. 公共利益论
B. 特殊利益论
C. 社会选择论
D. 经济监管论
解析:解析:根据监管经济学的观点,之所以会存在着监管的需求,是因为国家可以通过监管使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地位获得改善。企业可以从政府监管那里获得至少三个方面的利益: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竞争者的进入、获得影响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定价能力。
A. 现金发行量
B. 货币供应量
C. 银行备付金率
D. 再贴现金额
解析:解析:从1993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符合我国当时国情的正确选择。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货币供应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介指标。
A.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贷款渠道发行人民币
B. 中国人民银行吸收存款准备金
C. 中国人民银行接受政府委托管理国库
D.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清算
解析:解析: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有: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清算,属于央行的中间业务,选D。
A. 利率政策
B. 货币政策
C. 财政政策
D. 贴现政策
解析:解析: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可知选B。
A. 0.05
B. 0.08
C. 0.1
D. 0.15
解析:解析: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得超过5%,选A。
A. 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
B. 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
C. 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
D. 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
解析:解析: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较适合,在宏观经济处于消费需求偏旺而投资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时期运用。针对消费需求偏旺,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针对投资不足,应采取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