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种管线可以并排敷设不留净距
B、 各类管线与明沟的最小垂直净距相同
C、 各类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
D、 垂直净距指下面管线的外顶与上面管线的基础底或外壁之间的净距
答案:A
解析:解析:
A、 同种管线可以并排敷设不留净距
B、 各类管线与明沟的最小垂直净距相同
C、 各类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
D、 垂直净距指下面管线的外顶与上面管线的基础底或外壁之间的净距
答案:A
解析:解析:
A. 新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5㎡/人
B. 居住区应根据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C. 小区的中心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D. 带状的公共绿地为便于布置游憩设施,宽度不应小于12m
解析:解析:D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中指出,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的要求。
A. 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B. 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C. 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D. 重力自流管线避让压力管线
解析:解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第10.0.2.7条规定,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①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②小管线避让大管线;③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④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A. 85~95
B. 100~120
C. 75~85
D. 125~130
解析:解析:《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第8.1.7条规定,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下面第30~33试题的答案说明参阅本题。
A. 30m
B. 40m
C. 50m
D. 60m
解析:解析:《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3.1.3条规定,防空地下室距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厂房、库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距有害液体、重毒气体的贮罐不应小于100m。
A. 四川、贵州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B. 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河北的部分地区
C. 山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
D. 陕西的大部分地区
解析:解析:参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第1.0.2条的规定,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河北的部分地区,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亦分布有湿陷性黄土。
A. Ⅰ+Ⅱ+Ⅳ+Ⅵ+Ⅶ+Ⅷ
B. Ⅰ+Ⅲ+Ⅳ+Ⅵ+Ⅶ+Ⅷ
C. Ⅰ+Ⅲ+Ⅳ+Ⅴ+Ⅵ+Ⅷ
D. Ⅰ+Ⅱ+Ⅲ+Ⅵ+Ⅶ
解析:解析:
A. 中小城市和大城市
B. 小城市、中等城市和特大城市
C.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类和大城市Ⅱ类
D.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类、大城市Ⅱ类和大城市Ⅲ类
解析:解析:
A. 老年人居住建筑冬至日不得少于2h的日照标准
B.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应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
C. 以大寒日为标准的城市,其有效日照时间含大寒日为9~15h
D. 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解析:解析:
A. 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B.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或天井)的人行通道,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C. 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且两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D. 建筑周围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其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解析:解析:参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1.1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7.1.4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内院或天井的短边长度大于24m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并的消防车道;当该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A.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
B. 基地内地势高于相邻城市道路高程者,可不考虑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
C. 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等确定
D.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解析:解析:《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5.3.2条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2)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长度等确定;(3)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