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雨
B、 大雨
C、 暴雨
D、 特大暴雨
答案:B
解析:解析:
A、 中雨
B、 大雨
C、 暴雨
D、 特大暴雨
答案:B
解析:解析:
A. 最高山、高山、中山、中低山和低山五类
B. 高山、中高山、中山、低中山和低山五类
C. 最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D. 高山、中山、低山三类
解析:解析:
A.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Ⅳ区就相当于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夏热冬暖地区
B.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Ⅶ区就相当于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严寒地区
C.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Ⅲ区不包括西安和徐州
D.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Ⅴ区不包括重庆和桂林
解析:解析:参见《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有关中国建筑气候分区部分。
A. 设计前期阶段
B. 方案设计阶段
C. 初步设计阶段
D. 施工图阶段
解析:解析:参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A. 方能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B. 才能取得开工证
C. 才能取得规划条件通知书
D. 即可取得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2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A. 1:1000的地形图中为0.25m
B. 1:5000的地形图中为1m
C. 1:2000的地形图中为0.75m
D. 1:500的地形图中为0.25m
解析:解析:
A. 2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
B. 高级大型公共建筑工程
C. 高度36~48m的一般公共建筑工程
D. 高标准的古建筑
解析:解析:
A. 温和地区
B. 寒冷地区
C. 夏热冬暖地区
D. 夏热冬冷地区
解析:解析:
A. 不可采用无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
B. 可采用砌体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混合结构
C. 不可采用内框架结构
D.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中,其底部的抗震墙不应采用砌体抗震墙
解析:解析: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对于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黏土砖、烧结多孔黏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一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多层内框架结构楼房,虽然内部用钢筋混凝土承重,外围用砖墙承重,但这类房屋底层开间大,空间也大,上层则用轻质隔墙隔成小房间,这样下层整体性和刚性都差,上层则隔墙多,头重脚轻,在7度地震多数会出现轻微破坏,8度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中等破坏,即房屋承重构件轻微破坏,局部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修理方可使用。底层框架砌体抗震墙,底层的纵横墙数量较少且平面布置不对称,而上部砖房则纵横墙的间距较密,上部砖房的侧移刚度较底层大得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并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这类房屋的总层数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即6、7度区不宜超过六层,8度区不宜超过五层,9度区不宜超过三层。
A. 小学的环形跑道长度:200m
B. 中学的环形跑道长度:250~400m
C. 小学的直跑道长度:二组60m
D. 中学的直跑道长度:一组为60m,另一组为100m
解析:解析:学校田径运动场尺寸:小学环形跑道200m,直跑道两组60m;中学环形跑道250~400m,直跑道两组100m。直跑道每组按6条计算。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小学校,用地确有困难,跑道的设置可适当减少,但小学不能少于一组60m直跑道,中学不能少于一组100m直跑道。
A. 对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
B. 提出项目设计方案
C. 编写项目建议书
D. 进行初步设计
解析:解析:设计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两项工作。其中均包括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决策。在项目建议书中有对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生产方法或工艺建设地点等的初步设想。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设计方案、协作配套工程等较详细的内容。而初步设计属于设计工作阶段的内容,不能提前到设计前期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