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可采用无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
B、 可采用砌体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混合结构
C、 不可采用内框架结构
D、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中,其底部的抗震墙不应采用砌体抗震墙
答案:B
解析:解析: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对于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黏土砖、烧结多孔黏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一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多层内框架结构楼房,虽然内部用钢筋混凝土承重,外围用砖墙承重,但这类房屋底层开间大,空间也大,上层则用轻质隔墙隔成小房间,这样下层整体性和刚性都差,上层则隔墙多,头重脚轻,在7度地震多数会出现轻微破坏,8度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中等破坏,即房屋承重构件轻微破坏,局部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修理方可使用。底层框架砌体抗震墙,底层的纵横墙数量较少且平面布置不对称,而上部砖房则纵横墙的间距较密,上部砖房的侧移刚度较底层大得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并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这类房屋的总层数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即6、7度区不宜超过六层,8度区不宜超过五层,9度区不宜超过三层。
A、 不可采用无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
B、 可采用砌体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混合结构
C、 不可采用内框架结构
D、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中,其底部的抗震墙不应采用砌体抗震墙
答案:B
解析:解析: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对于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黏土砖、烧结多孔黏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一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多层内框架结构楼房,虽然内部用钢筋混凝土承重,外围用砖墙承重,但这类房屋底层开间大,空间也大,上层则用轻质隔墙隔成小房间,这样下层整体性和刚性都差,上层则隔墙多,头重脚轻,在7度地震多数会出现轻微破坏,8度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中等破坏,即房屋承重构件轻微破坏,局部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修理方可使用。底层框架砌体抗震墙,底层的纵横墙数量较少且平面布置不对称,而上部砖房则纵横墙的间距较密,上部砖房的侧移刚度较底层大得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并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这类房屋的总层数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即6、7度区不宜超过六层,8度区不宜超过五层,9度区不宜超过三层。
A. 小学的环形跑道长度:200m
B. 中学的环形跑道长度:250~400m
C. 小学的直跑道长度:二组60m
D. 中学的直跑道长度:一组为60m,另一组为100m
解析:解析:学校田径运动场尺寸:小学环形跑道200m,直跑道两组60m;中学环形跑道250~400m,直跑道两组100m。直跑道每组按6条计算。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小学校,用地确有困难,跑道的设置可适当减少,但小学不能少于一组60m直跑道,中学不能少于一组100m直跑道。
A. 对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
B. 提出项目设计方案
C. 编写项目建议书
D. 进行初步设计
解析:解析:设计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两项工作。其中均包括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决策。在项目建议书中有对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生产方法或工艺建设地点等的初步设想。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设计方案、协作配套工程等较详细的内容。而初步设计属于设计工作阶段的内容,不能提前到设计前期工作中来。
A. 20%
B. 15%
C. 5%
D. 30%
解析:解析:我国投资估算的阶段与精度划分:项目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允许误差大于±30%);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允许误差±20%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允许误差±10%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允许误差±10%内)。
A. 中等城市洪水重现期≥50~100年
B. 特别重要城市洪水重现期≥200年
C. 重要城市洪水重现期≥100~200年
D. 小城市洪水重现期≥15年
解析:解析:
A. Ⅲ、Ⅱ、Ⅴ、Ⅰ、Ⅳ、Ⅵ、Ⅶ
B. Ⅰ、Ⅲ、Ⅱ、Ⅴ、Ⅵ、Ⅳ、Ⅶ
C. Ⅲ、Ⅱ、Ⅰ、Ⅳ、Ⅴ、Ⅵ、Ⅶ
D. Ⅴ、Ⅳ、Ⅲ、Ⅱ、Ⅰ、Ⅵ、Ⅶ
解析:解析:基本建设程序是对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整个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开展先后顺序的规定。它反映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从事建设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基本建设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时期六项工作。其中三个时期即投资决策时期、建设时期和生产时期。六项工作即编制和报批项目建议书、编制和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报批设计文件、建设准备工作、建设实施工作(施工组织和生产准备)、项目施工验收投产经营后评价等。
A. 中小学实验室不小于3.0m
B. 医院洁净手术室2.8~3.0m
C. 商店建筑中设有系统通风、空调的营业厅不小于3.0m
D. 甲级智能建筑办公室天花板高度不小于2.7m
解析:解析:
A. 由室外地面到建筑物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值
B. 建筑槽口或女儿墙的标高值
C. 由室外地面到建筑檐口或女儿墙之间的高度值
D. 建筑物最高点的标高值
解析:解析:参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A.0.1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2)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3)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A. 正常大修
B. 正常施工
C. 正常使用
D. 正常维护
解析:解析: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明确了设计使用年限是设计规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规定时期内,只需进行正常的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即房屋建筑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所应达到的使用年限,如达不到这个年限则意味着在设计、施工、使用与维护的某一环节上出现了非正常情况,应查找原因。所谓“正常维护”包括必要的检测、防护及维修。设计使用年限是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合理使用年限”的具体化。
A. 城市人口≥150万人的特别重要城市
B. 城市人口为50万~150万人的重要城市
C. 城市人口为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D. 城市人口为≤20万人的小城市
解析:解析:
A. 农村用地
B. 仓储用地
C. 对外交通用地
D. 绿地
解析:解析:参见《镇规划标准》4.1用地分类:4.1.1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