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挡土墙
B、 挡土墙上设围墙
C、 围墙
D、 拦水坝
答案:C
解析:解析:
A、 挡土墙
B、 挡土墙上设围墙
C、 围墙
D、 拦水坝
答案:C
解析:解析:
A.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B.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C.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5
D. 当不能满足体形系数要求时,可以按规范规定进行权衡计算
解析:解析:
A. 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
B. 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或方案设计
C. 限额设计
D. 施工费用
解析:解析:可行性研究中的投资估算是进行设计招标、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实行限额设计以及施工费用的依据。
A. 800人
B. 690人
C. 560人
D. 430人
解析:解析:
A. 坡度20°左右的坡
B. 坡面高低不同、有陷落松塌现象
C. 无高大直立树木
D. 泉、湿地发育
解析:解析:强震山区不稳定滑坡体具有下列因素:(1)滑坡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2)后壁不高,有擦痕。(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前缘斜坡较陡,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5)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6)前缘有成排或季节性泉水溢出。(7)滑坡体上建筑物及地面有开裂、倾斜,下座等现象。
A. 建筑物屋顶的雨水应集中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地面
B. 用地内的庭院、停车库、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地段应用透水材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
C. 景观水池应设计建设成雨水贮存设施
D. 草坪、绿地不能滞留雨水,且其应高出周围地面
解析:解析:《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规定,雨水利用应因地制宜,工程一般采用就地入渗和贮存利用等方式。(1)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筑物屋顶,其雨水应集中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路面等,进行蓄渗回灌或者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利用。(2)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设工程的庭院、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应首先按照建设标准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蓄渗回灌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利用。(3)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城市主干道、交通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其路面雨水应结合沿线的绿化灌溉,设计建设利用设施。(4)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相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建设为雨水贮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须低于周围地面,但与地面高差最大不应超过20cm。
A. 老年活动中心用地应归类为游乐用地
B. 科学研究、勘测设计、观察测试、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等机构,以及附设于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等的用地应归类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C.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单位机构等用地应归类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D. 公安局、公安分局、监狱、拘留所、劳改所以及安全保卫部门用地,应归类为保安用地
解析:解析:参见《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B选项不包括附设于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等的用地。C选项不包括中学。D选项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
A. 航天科学研究楼
B. 伤寒等病毒科学实验楼
C. 大型电影院、大型剧场
D. 人数较多的幼儿园或低层小学教育楼
解析:解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第4.0.6条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担研究、中试和存放剧毒的高危险传染病痛毒任务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建筑或其区段,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特殊设防类。(2)不属于1款的县、县级市及以上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主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第6.0.4条文化娱乐建筑中,大型的电影院、剧场、礼堂、图书馆的视听室和报告厅、文化馆的观演厅和展览厅、娱乐中心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第6.0.8条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第7.3.4条航天工业生产建筑中,下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1)重要的航天工业科研楼、生产厂房和试验设施、动力系统的建筑。(2)重要的演示、通信、计量、培训中心的建筑。
A. 日照间距不随建筑方位角改变而变化
B. 日照间距随建筑方位角增大而增大
C. 日照间距在建筑方位角为0°~15°时最小
D. 日照间距在建筑方位角为30°~45°时最小
解析:解析:
A. 30m
B. 40m
C. 50m
D. 60m
解析:解析:《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3.1.3条规定,防空地下室距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厂房、库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距有害液体、重毒气体的贮罐不应小于100m。
A.
B.
C.
D.
解析:解析:由风向玫瑰图可知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工业区应布置在生活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