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 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答案:D
解析: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著《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 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答案:D
解析: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著《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内部稳定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解析:解析:该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其实是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将自己数学不及格归因于能力,而能力归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解析:解析:正强化是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小强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当小强改正上学迟到的行为后,班主任取消了这个厌恶刺激来增加小强不再迟到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A. 泛化
B. 分化
C. 消退
D. 强化
解析:解析:消退是对某种行为反应不予强化,以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直至达到消除的目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理睬小伟扮鬼脸的行为,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体现了消退原理。
A. 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B. 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情感学习
C. 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D. 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解析: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这三种类型属于认知领域,还有动作技能,这属于动作技能领域,最后一种是态度,属于情感领域。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解析: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中。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
A. 成就动机理论
B.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 成绩结构理论
D. 强化理论
解析: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而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是中等强度的动机。
A. 自主感对羞耻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每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如下:(1)婴儿前期(0-1.5岁):信任—怀疑;(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羞耻;(3)幼儿期(3-6岁):主动—内疚;(4)童年期(6-12岁)勤奋—自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12-18岁的学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对混乱。
A. 计划策略
B. 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D. 复述策略
解析: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及调节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D项复述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A. 第一印象
B. 共鸣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移情效应
解析: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A. 认知阶段
B. 分解阶段
C. 联系定位阶段
D. 自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