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主感对羞耻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D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每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如下:(1)婴儿前期(0-1.5岁):信任—怀疑;(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羞耻;(3)幼儿期(3-6岁):主动—内疚;(4)童年期(6-12岁)勤奋—自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12-18岁的学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对混乱。
A、 自主感对羞耻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D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每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如下:(1)婴儿前期(0-1.5岁):信任—怀疑;(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羞耻;(3)幼儿期(3-6岁):主动—内疚;(4)童年期(6-12岁)勤奋—自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12-18岁的学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对混乱。
A. 计划策略
B. 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D. 复述策略
解析: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及调节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D项复述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A. 第一印象
B. 共鸣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移情效应
解析: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A. 认知阶段
B. 分解阶段
C. 联系定位阶段
D. 自动化阶段
A. 道德观念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情感
D. 道德体验
解析: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可以让人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A. 提出假设
B. 检验假设
C. 发现和提出问题
D. 分析和明确问题
解析: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A. 场独立
B. 场依存
C. 信息的继时加工
D. 信息的同时加工
解析:解析: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在些学生习惯用有格作业纸,只有这样他们的作业才能写的比较整齐,这体现出学生对于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属于场依存。
A. 布鲁巴奇
B. 波斯纳
C. 科顿
D. 阿尔伯特
解析: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A. 婴儿期
B. 学前期
C. 学龄期
D. 青年期
解析: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学前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主动对内疚。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平衡
解析:解析: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题干中孩子没有改变自己“有生命”这一图式,因此属于同化。
A. 教学跟随发展
B. 教学与发展并行
C. 教学促进发展
D. 教学等同于发展
解析:解析: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