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29、同学正正在听孙老师讲课,乐乐却偷偷地扯了一下糖糖的头发。糖糖疼得大叫,孙老师立刻大声呵斥道:“乐乐,你不想听就出去!乐乐太坏了,以后同学都别跟他玩。”孙老师的做法( )。

A、 合理,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B、 不合理,侮辱了乐乐的人格

C、 合理,保护了糖糖的健康

D、 不合理,破坏了课堂学习氛围

答案:B

解析:解析:题干当中孙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大声呵斥乐乐,并且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和乐乐玩,侮辱了学生乐乐的人格,是不合理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要求。故选B。ACD项:均为干扰选项,不合题意,故不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133、六(1)班班主任李老师在课间发现学生张某有欺凌行为。李老师首先应当(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bb3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13、北京市历史悠久,其建制在各朝各代曾有不同的名称。下列选项中,不是其历史名称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16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80、下列古代人物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be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3、下列关于医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e3a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5、肖老师正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杰大声问道:“老师,床前怎么能看到月光呢?”对此,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c7a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在问号处,从而能够使图形序列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是()。

图片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dd7-0f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采篥为数字图像存储到计筲机中的设备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c46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23、某小学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实验班,安排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上课。该小学的做法(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f8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05、下图为国家博物馆馆品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下列选项中,青铜冰鉴产生的时代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9ee0-c07f-52a228da6002.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29、同学正正在听孙老师讲课,乐乐却偷偷地扯了一下糖糖的头发。糖糖疼得大叫,孙老师立刻大声呵斥道:“乐乐,你不想听就出去!乐乐太坏了,以后同学都别跟他玩。”孙老师的做法( )。

A、 合理,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B、 不合理,侮辱了乐乐的人格

C、 合理,保护了糖糖的健康

D、 不合理,破坏了课堂学习氛围

答案:B

解析:解析:题干当中孙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大声呵斥乐乐,并且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和乐乐玩,侮辱了学生乐乐的人格,是不合理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要求。故选B。ACD项:均为干扰选项,不合题意,故不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相关题目
133、六(1)班班主任李老师在课间发现学生张某有欺凌行为。李老师首先应当( )。

A.   对张某心理辅导

B.   通知张某家长

C.   严肃批评张某

D.   立即制止张某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bb3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13、北京市历史悠久,其建制在各朝各代曾有不同的名称。下列选项中,不是其历史名称的是( )

A.   蓟城

B.   燕京

C.   汴梁

D.   大都

解析:解析:“蓟城”“燕京”“大都”都是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而C项汴梁是汴京,即河南开封。所以本题选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16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80、下列古代人物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   苏轼

B.   韩愈

C.   黄庭坚

D.   柳宗元

解析:解析:“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其中不包括黄庭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be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3、下列关于医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砒霜在中医里是可以入药的

B.  放疗要使用放射线进行照射

C.  肝脏的功能之一是分解排除血液中的毒素

D.  针灸中的“灸”是指用针扎刺人体的穴位

解析:解析: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用燃烧的艾绒等熏烤一定的穴位或患部,利用热刺激来治病的方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e3a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5、肖老师正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杰大声问道:“老师,床前怎么能看到月光呢?”对此,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A.  批评小杰不经许可就发言

B.  装作没听见继续上课

C.  告诉学生不要钻牛角尖

D.  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解析:解析: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说明学生在进行主动思考,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点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该老师的正确选择应是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c7a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在问号处,从而能够使图形序列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是()。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图片

D. 图片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dd7-0f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采篥为数字图像存储到计筲机中的设备是( )

A.  数码机

B.  扫描仪

C.  打印机

D.  手机

解析:解析:打印机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而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采集为数字图像储存到计算机上,故选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c46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23、某小学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实验班,安排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上课。该小学的做法( )。

A.   合法,学校有自主办学及自主管理的权利

B.   不合法,学校不得变相设重点班

C.   合法,有助于教师分层分类教学

D.   不合法,学校不应安排最优秀的教师上课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故本题选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f8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05、下图为国家博物馆馆品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下列选项中,青铜冰鉴产生的时代是( )

A.   夏朝

B.   战国

C.   三国

D.   唐朝

解析:解析: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9ee0-c07f-52a228da6002.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