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32、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亊,自己可以不管孩子。对此,教师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引导家长一同做好教育工作

B、 责怪家长对孩子教育不负责任

C、 放弃合作,自己好好教育学生

D、 给予理解,家长教育能力有限

答案:A

解析:解析:家校合作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同时也是家长的重要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一同做好教育工作。故选A。BCD项:均违背了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不合题意,故不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491、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通过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我国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这部译作的名称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b5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焦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返校后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关于焦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a86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8、《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 年,以其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大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开辟了中国画的一条创新之路,这幅画的作者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9d1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4、下面不属于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02e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下列选项中,由冼星海作曲的歌曲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b0e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92、“巢居” 与“穴居”同为中华先民最早的居住方式,后来“巢居”逐渐发展,在基址上打木桩,加铺板,再加盖,成为“干栏式建筑”。下面所列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 居室采用“干栏式建筑”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b58-c07f-52a228da6002.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6、小学生宋某多次旷课、逃学,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拒不改正。对于宋某,学校可以(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bb38-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381c-13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64、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他积极探索天体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自然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3b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32、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亊,自己可以不管孩子。对此,教师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引导家长一同做好教育工作

B、 责怪家长对孩子教育不负责任

C、 放弃合作,自己好好教育学生

D、 给予理解,家长教育能力有限

答案:A

解析:解析:家校合作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同时也是家长的重要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一同做好教育工作。故选A。BCD项:均违背了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不合题意,故不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相关题目
491、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通过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我国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这部译作的名称是( )

A.   《原富》

B.   《天演论》

C.   《社会通诠》

D.   《群己权界论》

解析:解析: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b5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焦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返校后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关于焦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B. B、有利于教师的共同发展

C. C、推动了学校的校本教研

D. D、有助于增进家校合作

E.

F.

G.

H.

I.

J.

解析:解析:题干中没有出现学生家长这一方面,因此不存在家校合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a86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8、《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 年,以其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大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开辟了中国画的一条创新之路,这幅画的作者是( )

A.   刘海粟

B.   徐悲鸿

C.   蒋兆和

D.   吴冠中

解析:解析:《感公移山》的作者是徐悲鸿。《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想公因太行、王屋两山咽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睡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物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9d1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4、下面不属于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是( )。

A.  《母亲》

B.  《童年)

C.  《在人间》

D.  《我的大学》

解析:解析:高尔基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02e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下列选项中,由冼星海作曲的歌曲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天路》

D.   《我的祖国》

解析:解析:冼星海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我的祖国》是诗人乔羽和作曲家刘炽合作完成的;《天路》这首歌始创于青藏铁路开工之际,作词屈塬,作曲印青。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4-b0e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92、“巢居” 与“穴居”同为中华先民最早的居住方式,后来“巢居”逐渐发展,在基址上打木桩,加铺板,再加盖,成为“干栏式建筑”。下面所列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 居室采用“干栏式建筑”的是( )

A.   河姆渡文化遗址

B.   仰韶文化遗址

C.   大汶口文化遗址

D.   龙山文化遗址

解析:解析: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故选A。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b58-c07f-52a228da6002.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6、小学生宋某多次旷课、逃学,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拒不改正。对于宋某,学校可以( )。

A.   予以处分

B.   训诫

C.   开除学籍

D.   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救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处分或者采取以下管理教育措施:(一)予以训导;(二)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三)要求参加特定的专题教育;(四)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五)要求接受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六)其他适当的管理教育措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bb38-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381c-13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64、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他积极探索天体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自然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A.   “星云”假说

B.   “大爆炸”学说

C.   “河外星系”假说

D.   ”银河系中心”学说

解析:解析:“星云”假说是关于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各种假说的总称,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故选A。B项:“大爆炸”学说是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的,与题干要求不符,故不选。C项:“河外星系”假说,哈勃曾发现河外星系的红移与距离的关系,即哈勃定律,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题干要求不符,故不选。D项:“银河系中心”学说,1971年,英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设:银河系核球中心部位有一个质量非常大的致密核,也有可能是一个黑洞,它的质量大概是太阳质量的100万倍。这个假设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如果核球中心真的有一个黑洞的话,那么银河系中心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射电源,与题干要求不符,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3b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