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430、《人间词话》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他提出的关于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核心理论是( )

A、  “气质”说

B、  “境界”说

C、  “神韵”说

D、  “格律”说

答案:B

解析:解析:《人间词话》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作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并融合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其核心是境界说。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486、彩塑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操合成胶泥,多在木制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我国的彩塑发展到盛唐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3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某小学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而代之以“评语+特长+考级”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做法(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94e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45、“二战”结束后,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亚洲审判史称“东京审判”, 欧洲审判称为(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450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8、刚参加工作的彭老师买了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处方”类书籍,阅读后信心十足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但他发现这些攻略并不管用。他充满困惑,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出在哪呢?彭老师忽视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a4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2e9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7、下列人物中,曾整理过《论语》,并删减过《春秋》的人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06d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52、大航海时代,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得坏血病,有些水手上岸后吃一些柑橘蔬菜,坏血病就痊愈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果蔬中存在着一种可治坏血病的物质,该物质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4cd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22、教师李某未履行请假手续,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在教室自习。学校给予李某记过处分并扣除其当月部分绩效工资,李某对此处分不服。关于此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b98-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80、七巧板是中国民间益智玩具,用正方形薄板分解为七块,拼接为多种多样的事物图形。玩七巧板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下列图案中,不属于七巧板拼图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56c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430、《人间词话》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他提出的关于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核心理论是( )

A、  “气质”说

B、  “境界”说

C、  “神韵”说

D、  “格律”说

答案:B

解析:解析:《人间词话》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作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并融合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其核心是境界说。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相关题目
486、彩塑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操合成胶泥,多在木制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我国的彩塑发展到盛唐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 )。

A.   云冈石窟像

B.   山西晋祠像

C.   麦积山石窟像

D.   甘肃敦煌塑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艺术常识。根据题干关键词“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敦煌塑像,故选D。A选项,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开凿的。B选项山西晋祠像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C选项,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83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某小学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而代之以“评语+特长+考级”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做法( )

A.  正确,体现了评价的鄄别与选拔功能

B.  不正确,没有体现评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C.  正确,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D.  正确,没有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解析:解析:等级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形式表述;特长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以学生的平时表现为依据;评语指学生的操行评语,由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因此“评语+特长+等级”是素质教育实行的新型评价方式,即鼓励性的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评价标准都是多元化的。故选C。A项: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是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方式,素质教育强调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合题意,故不选。BD项:选项表述错误,该学校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合题意,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94e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45、“二战”结束后,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亚洲审判史称“东京审判”, 欧洲审判称为( )

A.   “伦教审判”

B.   “柏林审判”

C.   “细伦堡审判”

D.   “波茨坦审判”

解析:null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指的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国家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总称为德国纽伦堡审判。故本题选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450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8、刚参加工作的彭老师买了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处方”类书籍,阅读后信心十足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但他发现这些攻略并不管用。他充满困惑,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出在哪呢?彭老师忽视的是( )

A.  班主任工作的技巧性

B.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

C.  班主任工作的反思性

D.  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性

解析:解析: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特现在:1、教育目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要求教师根据劳动对象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本题中,彭老师照本宣科的做法忽视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a48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 )。

A.   以实战锻炼为主

B.   以情感体验为主

C.   以表扬奖励为主

D.   以说服教育为主

解析:解析:“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的意思是说批评孩子的十个过错,不如表扬他的一个长处。这句话明显体现的是教育孩子要用正面肯定的方法,所以教育要坚持表扬激励为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2e9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7、下列人物中,曾整理过《论语》,并删减过《春秋》的人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荀子

解析:解析:孔子修著了“诗书”,删减了“春秋”,形成了“六经”。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06d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52、大航海时代,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得坏血病,有些水手上岸后吃一些柑橘蔬菜,坏血病就痊愈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果蔬中存在着一种可治坏血病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叶酸

B.   维生素C

C.  谷氨酸

D.   维生素

解析:解析: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合成障碍,从而导致坏血病。故选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4cd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22、教师李某未履行请假手续,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在教室自习。学校给予李某记过处分并扣除其当月部分绩效工资,李某对此处分不服。关于此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校不应该处分李某,李某享有学术研究权

B.   学校不应该扣除工资,李某享有报酬待遇权

C.   李某对处分不服,可以向上级纪委提出申诉

D.   李某的旷课行为,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题干中,李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义务,耽误教学工作,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学校有权处理,排除AB选项。C选项,李某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排除C选项。故选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b98-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80、七巧板是中国民间益智玩具,用正方形薄板分解为七块,拼接为多种多样的事物图形。玩七巧板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下列图案中,不属于七巧板拼图的是( )

A.  

B.  

C.  

D.  

解析:解析:七巧板是一个正方形,有两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构成。七巧板是由七块组成的,只有D项是八块,不属于七巧板。故选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56c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