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1963年《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内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
B、 A. 1970年《海牙公约》(反劫机公约)—《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
C、 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反破坏公约)—《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非法行为的公约》
D、 198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制止在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内发生的非法行为公约的议定书》
答案:ABCD
A、 A. 1963年《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内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
B、 A. 1970年《海牙公约》(反劫机公约)—《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
C、 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反破坏公约)—《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非法行为的公约》
D、 198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制止在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内发生的非法行为公约的议定书》
答案:ABCD
A. 东京公约
B. 海牙公约
C. 蒙特利尔公约
D. 蒙特利尔议定书
A. 《东京公约》
B. 《东京公约》
C. 《蒙特利尔公约》
D. 《蒙特利尔议定书》
A. 1963年东京公约完全排斥根据本国法行使行使管辖权
B. 1963年东京公约适用于供军事.海关或警察用的航空器
C. 主权国家对侵入该国领空的民用航空器拥有任意处置的权利,包括武力手段
D. 国际航班如不在飞越国经停,可以不经飞越国的同意任意飞行
A. 依照1963年《东京公约》之规定,航空器登记国有权对该航空器内的犯罪和所犯行为行使管辖权
B. 1970年《海牙公约》正式提出了对于劫机犯罪的“或引渡或起诉”的原则
C. 1988年《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是专门惩治各类危害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的犯罪行为的国际公约
D. 一个民用航空器一般只能有一个国籍,在特殊情况下可有多个国籍
A. 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实施暴力行为,危及该航空器的安全
B. 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使其不能飞行或将危及其飞行安全
C. 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某种爆炸装置或物质,危及飞行安全
D. 破坏或损坏国内航行设施或设备,危及飞行中航空器的安全
A. 征得飞机登记国得同意,将机上所载犯罪嫌疑人移交降落地国当局
B. 机长应在实际可能地条件下,尽快地将机上依法予以看管的人的案由与情况,飞机降落前,通知降落地国当局
C. 尽快地在降落前将送交犯罪嫌疑人地意思与案由通知该国主管当局
D. .对依据《东京公约》而准备将其移交的,机长应向降落地国当局提供依航空器登记国法律合法掌握地证据与材料
A. 菜刀
B. 手术刀﹑屠宰刀﹑雕刻刀等专业刀具
C. 文艺单位表演用的刀,矛﹑剑,戟等
D. 有尖钉的手杖,铁头登山杖
A. 歹徒已在客舱内大面积泼洒易燃液体,威胁引燃但暂时未引燃的
B. 歹徒虽持有易燃液体对抗,但暂无法点燃的
C. 歹徒已泼洒易燃液体,正在点燃的
D. 未判明歹徒持有液体的真伪
A. 歹徒虽以危险品相威胁,但并未见其显露所称的物品
B. 歹徒虽手持刀具挟持人质相威胁,而没有其他凶器和爆炸物,危险品以及同伙
C. 歹徒携带爆炸物,并开始实施爆炸行为的
D. 因天气原因,不能保证飞机安全到达歹要求的目的地
A. 安全第一
B. 统一指挥
C. 果断处置
D. 自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