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晓之以理
B、 动之以情
C、 选好示范的榜样
D、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常用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创设特定的“情境”,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对教师的事业心,教学艺术,教育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A、 晓之以理
B、 动之以情
C、 选好示范的榜样
D、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常用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创设特定的“情境”,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对教师的事业心,教学艺术,教育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A. 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B.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C. 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D.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如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也提出,“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
A. 道德的活动
B. 品德的活动
C. 政治素质的活动
D. 法纪观念的活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A. 自愿性
B. 灵活性
C. 实践性
D. 直观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自愿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各种能力。
A. 1949 年
B. 1950 年
C. 1951 年
D. 1952 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政务院于 1951 年 10 月 1 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A. 冯特
B. 卡特尔
C. 马斯洛
D. 吉尔福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 理解性
B. 恒常性
C. 整体性
D. 选择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A. 有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不随意后注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A. 表象
B. 记忆
C. 联想
D. 想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见过的、听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以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A. 直观性、间接性
B. 概括性、逻辑性
C. 间接性,概括性
D. 逻辑性、间接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