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A. 自愿性
B. 灵活性
C. 实践性
D. 直观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自愿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各种能力。
A. 1949 年
B. 1950 年
C. 1951 年
D. 1952 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政务院于 1951 年 10 月 1 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A. 冯特
B. 卡特尔
C. 马斯洛
D. 吉尔福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 理解性
B. 恒常性
C. 整体性
D. 选择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A. 有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不随意后注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A. 表象
B. 记忆
C. 联想
D. 想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见过的、听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以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A. 直观性、间接性
B. 概括性、逻辑性
C. 间接性,概括性
D. 逻辑性、间接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分类。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人们为了应付这类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境,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做出反应。而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A. 耶克斯和多德森
B. 马斯洛
C. 韦纳
D. 多伊奇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成败归因理论。提出成败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韦纳。韦纳及其同事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他们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即归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内外性和稳定性。
A. 智力维度
B. 智力类型
C. 智力技能
D. 智力结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智力技能的概念。智力技能也称为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