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孟子》
答案:C
解析:解析: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 教育著作,论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 教师的作用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救、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孟子》
答案:C
解析:解析: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 教育著作,论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 教师的作用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救、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A. 实验教育学
B. 实用主义教育学
C. 文化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解析:解析:美国教育家社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 育法》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 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 过程。第三,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 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四,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 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五,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 探讨、发现。
A. 生理起源说
B. 劳动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交往起源说
解析: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他认 为,教育并非起源于生物的本能,而是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 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模仿是最初 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 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 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 的性的行为。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解析:解析: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一 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 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 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A. 教育目的
B. 教育制度
C. 教育内容
D. 教育途径
解析:解析: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体现在:①教育目的对于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 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②教育目的是国家 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 是教育活动的归宿。③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A. 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分支学制
D. 多轨学制
解析:解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A. 创造性
B. 主体性
C. 广延性
D. 间接性
解析: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 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①因 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所谓“教育机智”就是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 处理,教育机智一般发生的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
A. 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B. 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
C. 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
D. 初中到高中阶段
解析: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各级学校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第一,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第二,初中 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第三,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四,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并作为必修课程;第五,农村中 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 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 当地需要的课程。
A. 教学目标
B. 课程目标
C. 课程计划
D. 课程标准
解析: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 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 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王老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 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
A. 说服教育法
B. 个人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品德评价法
解析: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给予的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 成、发展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①表扬与奖励;②批 评与惩罚;③评比;④操作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