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33、【材料】调入特殊教育学校不久,李老师便组建了艺术团,组织学生们学习声乐,器乐等,面对家长的不解和质疑,李老师诚恳地解释道:“音乐不能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但一定能让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李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们唱歌和朗诵,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教他们拉二胡,吹葫芦丝……孩子们的艺术天分逐渐显现。
因身体的缺陷,媛媛郁郁寡欢,不太合群,自从参加艺术团后,媛媛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唱歌、学歌几乎成了她课余生活的全部。李老师发现后,便帮助她训练气息,矫正发音。媛媛的演唱水平大幅度提高,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孩子们举手投足间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姿态,李老师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开设形体训练课,练习坐姿,走姿。让学生塑造形体。因生理缺陷,同学们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肢体动作,李老师让学生触摸她的肩部,颈部, 背部和腰部,体会头正,胸挺,腰直的感觉。渐渐地,孩子们改变了先前的姿态, 走路变得昂首挺胸,洋溢着自信。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 分)

答案:答案:李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分析如下:(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有能力克服问题并不断发展。材料中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媛媛演唱水平大幅度提高,性格也逐渐开朗,孩子们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改变了先前姿态,走路昂首挺胸变得自信,这都说明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 教。材料中媛媛个体和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李老师尊重媛媛的个体差异性,然后帮助她针对性训练,可以看出李老师尊重了媛媛的独特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材料中李老师组建艺术团,指导学生唱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等一系列教育行为,说明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李老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李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391、下列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中,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f6e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870-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9、同学正正在听孙老师讲课,乐乐却偷偷地扯了一下糖糖的头发。糖糖疼得大叫,孙老师立刻大声呵斥道:“乐乐,你不想听就出去!乐乐太坏了,以后同学都别跟他玩。”孙老师的做法(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56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49、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右图所示画作的作者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8f8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4、11岁的小明在学校捡到一部价值2000的智能手机,拿回家自用,小明的行为(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48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41、欧洲绘画流派众多,出现过很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下列画家中,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3d3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5、教师李某让班里调皮的学生缴纳违纪金,以加强班级管理,该教师的做法(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5d7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6、小说《荒原狼》被誉为德国《尤利西斯》,主人公身上有“狼性“和”人性”的对立,看不到出路,小说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孤独,仿徨和苦闷。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99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19、某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秋游,活动前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校免责协议。活动中,学生孙某不慎摔伤。对此事故责任的判断,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b9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33、【材料】调入特殊教育学校不久,李老师便组建了艺术团,组织学生们学习声乐,器乐等,面对家长的不解和质疑,李老师诚恳地解释道:“音乐不能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但一定能让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李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们唱歌和朗诵,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教他们拉二胡,吹葫芦丝……孩子们的艺术天分逐渐显现。
因身体的缺陷,媛媛郁郁寡欢,不太合群,自从参加艺术团后,媛媛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唱歌、学歌几乎成了她课余生活的全部。李老师发现后,便帮助她训练气息,矫正发音。媛媛的演唱水平大幅度提高,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孩子们举手投足间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姿态,李老师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开设形体训练课,练习坐姿,走姿。让学生塑造形体。因生理缺陷,同学们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肢体动作,李老师让学生触摸她的肩部,颈部, 背部和腰部,体会头正,胸挺,腰直的感觉。渐渐地,孩子们改变了先前的姿态, 走路变得昂首挺胸,洋溢着自信。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 分)

答案:答案:李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分析如下:(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有能力克服问题并不断发展。材料中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媛媛演唱水平大幅度提高,性格也逐渐开朗,孩子们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改变了先前姿态,走路昂首挺胸变得自信,这都说明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 教。材料中媛媛个体和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李老师尊重媛媛的个体差异性,然后帮助她针对性训练,可以看出李老师尊重了媛媛的独特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材料中李老师组建艺术团,指导学生唱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等一系列教育行为,说明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李老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李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相关题目
391、下列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中,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张之洞

D.   章炳麟

解析:解析: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比较完整的表述。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f6e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是( )。

A.   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B.   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C.   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D.   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解析:解析: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不在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之内,故选A。BCD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不合题意,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870-c07f-52a228da600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9、同学正正在听孙老师讲课,乐乐却偷偷地扯了一下糖糖的头发。糖糖疼得大叫,孙老师立刻大声呵斥道:“乐乐,你不想听就出去!乐乐太坏了,以后同学都别跟他玩。”孙老师的做法( )。

A.  合理,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B.  不合理,侮辱了乐乐的人格

C.  合理,保护了糖糖的健康

D.  不合理,破坏了课堂学习氛围

解析:解析:题干当中孙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大声呵斥乐乐,并且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和乐乐玩,侮辱了学生乐乐的人格,是不合理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要求。故选B。ACD项:均为干扰选项,不合题意,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566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9、材料: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 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忍,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有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 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

(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7-027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49、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右图所示画作的作者是( )

A.   徐悲鸿

B.   黄宾虹

C.   齐白石

D.   丰子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艺术常识。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风筝是丰子恺非常喜欢的题材,他一生画有多幅风筝漫画。图示画作为丰子恺的作品。远山灰暗,衬托出近景的青松绿草愈发清新,一间带篱笆的素洁瓦屋,使得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有了依托。右上首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画面中的儿童系着红领巾,表明了他们的学生身份。一只蝴蝶风筝,被两名儿童高高放飞在空中,身后一男童,背着手在凝望。右边姐弟二人,只顾低头走路,无视空中的风筝。远处一蹒跚学步的幼童,看到放风筝的哥哥姐姐,急于挣脱母亲的双臂走过来。整幅画透露出一种远离尘世烟火的宁静和简单。D项正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8f8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4、11岁的小明在学校捡到一部价值2000的智能手机,拿回家自用,小明的行为( )。

A.   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B.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C.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D.   没有违反相关法律

解析:解析:小明拾得遗失物,有义务归还原主,而不是占为己有。这是民事违法行为,故选B。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严重不良行为”,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其中并不包括小明的情况。不合题意,故不选。C项: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规的违法行为,小明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不合题意,故不选。D项:选项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48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41、欧洲绘画流派众多,出现过很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下列画家中,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

A.   拉斐尔

B.   凡·高

C.   达·芬奇

D.   毕加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艺术常识。达·芬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还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将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绘画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故选 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7-3d3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5、教师李某让班里调皮的学生缴纳违纪金,以加强班级管理,该教师的做法( )

A.   合法,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

B.   合法,对其他人有警示作用

C.   不合法,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

D.   不合法,学校才有罚款的权利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教师李某对学生进行罚款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是不合法的。学校也无权对学生进行罚款。故本题选C。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5d7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6、小说《荒原狼》被誉为德国《尤利西斯》,主人公身上有“狼性“和”人性”的对立,看不到出路,小说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孤独,仿徨和苦闷。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   赫尔曼·黑基

B.   阿尔贝·加缪

C.   威廉·福克纳

D.   辛克菜·刘易斯

解析:解析: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99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19、某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秋游,活动前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校免责协议。活动中,学生孙某不慎摔伤。对此事故责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学校已签协议,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B.   学校是监护人,应承担监护人责任

C.   学校组织校外活动,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D.   学校所签协议无效,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解析:解析:依据《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ab9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