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5
B、 4.0
C、 3.8
D、 3.7
E、 3.5
答案:D
A、 4.5
B、 4.0
C、 3.8
D、 3.7
E、 3.5
答案:D
A. 面部距离均等测定法
B. 面部外形观察法
C. 息止颌位测定法
D. 拔牙前记录
E. 以旧义齿为参考
A. HE力分散到修复体整体
B. 咀嚼效能高
C. 磨牙少
D. 近似真牙
E. 异物感小
A. 上下切缘间距可置入二横指,为2-2.5CM
B. 上下切缘间距可置入一横指,为1-2
C. 上下切缘间距可置入不到一横指,约为1CM以内
D. 完全张口受限
E. 以上都不是
A. 正中HE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
B. 息止颌位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
C. 正中HE时,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D. 息止颌位时,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E. 前伸HE时,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A. 减少就诊次数
B. 优点是快速、方便
C. 可即刻恢复患牙形态
D. 适用于多数牙的暂时修复体制作
E. 用自凝树脂塑形时不易控制外形
A. 家族史
B. 检查
C. 诊断
D. 治疗计划和修复设计
E. 以上都对
A. 适当的预备体聚合度
B. 选用合适的粘接材料
C. 增加粘固剂的厚度
D. 良好的粘接条件与技术
E. 设计合理的辅助固位形
A. (牙合)力通过卡环传导到基牙上
B. (牙合)力通过(牙合)支托传导到基牙上
C. (牙合)力通过(牙合)支托传导到黏膜和牙槽骨上
D. (牙合)力通过基托传导到基牙上
E. (牙合)力通过基托传导到黏膜和牙槽骨上
A. 缺牙间隙小
B. 承受HE力不大
C. 基牙有足够的支持力
D. 基牙有足够的固位力
E. 以上均对
A. 远中(牙合)支托,导平面,Ⅰ杆
B. 远中(牙合)支托,邻面板,Ⅰ杆
C. 近中(牙合)支托,邻面板,Ⅰ杆
D. 近中(牙合)支托,导平面,Ⅰ杆
E. 近中(牙合)支托,导平面,圆形卡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