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层次、网状和关系
B、 大型、中型和小型
C、 西文、中文和兼容
D、 数据、图形和多媒体
答案:A
解析:解析:按照传统的数据模型分类,数据模型分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本题答案为A选项。
A、 层次、网状和关系
B、 大型、中型和小型
C、 西文、中文和兼容
D、 数据、图形和多媒体
答案:A
解析:解析:按照传统的数据模型分类,数据模型分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本题答案为A选项。
A. 1
B. 2
C. 3
D. 4
解析:解析:扇入指调用一个给定模块的模块个数。在该结构图中,"功能n.1模块能被第2中的功能1""功能2""功能n"3个模块调用,则最大扇入数为3。本题答案为C选项。
A. 多重链表一定是非线性结构
B. 顺序存储结构一定是线性结构
C. 有的二叉树也能用顺序存储结构表示
D. 有两个指针域的链表就是二叉链表
解析:解析:在计算机中,二叉树属于非线性结构,通常采用链式存储,但对于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来说,也可以按层次进行顺序存储,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双向链表中结点有两个指针域,但双向链表属于线性结构,不属于二叉链表,A、D两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选项。
A. 全部学生的学号
B. 选修了课程C1或C2的学生学号
C. 选修了表C中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
D. 所选课程成绩及格的学生学号
解析:解析:是对关系SC进行投影运算,取出了学号列S#和课号列C#﹔得到结果对关系C进行除运算,表示选修了表C中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本题答案为C选项。
A. 内模式
B. 概念模式
C. 外模式
D. 设计模式
解析:解析:模式的3个级别层次反映了模式的3个不同环境以及它们的不同要求。其中内摸式处于最底层,它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物理结构中的实际存储形式。概念模式处于中层,它反映了设计者的数据全局逻辑要求。而外模式处于最外层,它反映了用户对数据的要求。本题答案为C选项。
A. 在表格的前后分别插入分页符,然后设置表格所在的页面纸张方向为横向
B. 在表格的前后分别插入分节符,然后设置表格所在的页面纸张方向为横向
C. 首先选定表格,然后为所选文字设置纸张方向为横向
D. 在表格的前后分别插入分栏符,然后设置表格所在的页面纸张方向为横向
解析:解析:选定表格之后,单击【布局】选项卡【页面设置】功能组右下角的对话框启动器,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在【页边距】选项卡最下方将应用于改为) "所选文字”“纸张方向"设置为“横向"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在表格前后同时插入分节符并且表格所在页纸张为横向故正确答案为C。 "
A. m-top
B. top-m
C. top-m+1
D. m-top+1
解析:解析:栈的顺序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m+1,栈为空。当有元素入栈时栈顶指针top- l,元素退栈时栈顶指针top+l。 栈中数据元素存储在top到m的位置,则栈内数据元素个数为m-top+1。本题答案为D选项。
A. 输入“2017/2/1”,并设置格式
B. 输入“17/2/1”,并设置格式
C. 输入“2/1",并设置格式
D. 直接输入“17/2/1即可
解析:解析:由于是在2017年的某一天,且显示中要有2017年,因此输入时不用输入年份,直接输入21",然后右击该单元格,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在弹士的对话框中,选择"分类列表框中的"“日期",“类型列表框中选择"2001年3月14日"“﹐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显示为“2017年2月1日”。D项,直接输入“17/2/1",显示为“2017/2/1”。故正确答案为C。
A. 不会产生新的逆序
B. 只能消除一个逆序
C. 能消除多个逆序
D. 消除的逆序个数一定比新产生的逆序个数多
解析:解析: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先取一个整数(称为增量)d1<n ,把全部数据元素分成d1组,所有距离为d1倍数的元素放在一组中,组成了一个子序列,对每个子序列分别进行简单插入排序,然后取d2<d1重复上述分组和排序工作,直到di=1,即所有记录在一组中为止。希尔排序可以实现通过一次交换而消除多个逆序。本题答案为C选项。
A. 在每一章最后插入分页符
B. 在每一章最后连续按回车键Enter,直到下一页面开始处
C. 将每一章标题的段落格式设为“段前分页”
D. 将每一章标题指定为标题样式,并将样式的段落格式修改为“段前分页”
解析:解析:将每一章的标题样式设置为段前分页是最佳的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开始】选项卡的【样式】功能组中找到该标题样式并右击,选择修改命兮在弹出的"修改样式"对话框中单击"格式"按钮选择列表中的段落”在打开的“段落"对话框的“换行和分页"选项卡下勾选"段前分页"复选框。故正确答案为D。 "
A. 2
B. 3
C. 4
D. 6
解析:解析:【解析】二叉树遍历可以分为3种:前序遍历(访问根结点在访问左子树和访问右子树之前〉、中序遍历〈访问根结点在访问左子树和访问右子树两者之间)、后序遍历(访问根结点在访问左子树和访问右子树之后),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也遵循同样的规则。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CDE,可确定这棵二叉树的相结点为A﹔ 中序序列为BDFECA,可确定根结点A没有右子树,结点B没有左子树,结点B的右子树的根结点为C。按照同样的原理来分析以C为相结点的子树,其前序序列为CDEF,中序序列为DFEC,可知结点C没有右子树﹔再继续分析下去,结点D没有左子树,结点E没有右子树,结点F为叶子结点。该二叉树如下图所示,则二叉树的深度为6。本题答案为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