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
B、 暴露面混凝土初凝前,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一遍后再次覆盖。
C、 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或通蒸汽等措施进行保温、保湿、潮湿养护。
D、 要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裹)养护时间。
答案:B
解析:高性能混凝土养护要求包括及时覆盖、保温保湿等措施,选项B中提到初凝前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是错误的,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前就覆盖好。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A、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
B、 暴露面混凝土初凝前,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一遍后再次覆盖。
C、 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或通蒸汽等措施进行保温、保湿、潮湿养护。
D、 要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裹)养护时间。
答案:B
解析:高性能混凝土养护要求包括及时覆盖、保温保湿等措施,选项B中提到初凝前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是错误的,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前就覆盖好。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A.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侧模应达到混凝土强度2.5MPa以上,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B. 拆除底模时,梁跨度≤8m时,达到混凝士设计强度的100%。
C. 拆除底模时,悬臂梁跨度≤2m时,达到混凝士设计强度的100%。
D. 拆除底模时,板跨度≤2m时,达到混凝士设计强度的75%。
解析:拆模要求是指在拆除混凝土模板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完整性。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拆模要求更为严格,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拆除模板,以避免损坏混凝土表面和棱角。选项A中提到的侧模达到2.5MPa以上的强度且不受损时才可拆除,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拆模的要求。
A.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除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外,还要满足混凝土抵抗环境作用的要求。
B. 对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碳化环境各作用等级下,抗压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C30、C35、C40。
C. 如果使用素混凝土,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与钢筋混凝土相同。
D. 对可更换小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40。
解析:选项D中提到对可更换小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40是错误的,实际上对可更换小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可以更低。
A.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确定。
B.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混凝土密实度和混凝土表面与钢筋之间的距离关系密切。
C. 混凝土耐久性是判别混凝土抵抗环境各种有害离子侵入性能的主要指标。
D. 混凝土的耐久性一般包括抗渗性、抗冻性、耐磨性、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等。
解析: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是指其抵抗环境各种有害离子侵入的能力,与混凝土密实度和混凝土表面与钢筋之间的距离关系密切无直接关系。因此选项C错误。
A. 氯盐环境,L1环境作用等级下,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混凝土耐久性≤7。
B. 氯盐环境,L2环境作用等级下,设计使用年限60年的混凝土耐久性≤10。
C. 盐类结晶破坏环境,Y1环境作用等级下,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混凝土耐久性≤KS90。
D. 盐类结晶破坏环境,Y4环境作用等级下,设计使用年限60年的混凝土耐久性≤KS120。
解析:根据不同环境和设计使用年限,确定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
A. 路堤
B. 路堑
C. 半填半挖
D. 基床
解析:路基本体的断面形式按填筑或开挖体与自然地面的关系分类,包括路堤、路堑、半填半挖,不包括基床。
A. 高速铁路路堤基床由基床表层、中层。底层组成。
B. 无砟和有砟轨道路堤基床表层厚度分别为0.4m和0.7m,基床底层厚度均为2.3m。
C. 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最大粒径不得小于45mm。
D. 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内的填料细粒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
解析:基床结构包括表层和底层,无砟和有砟轨道路堤基床表层厚度分别为0.4m和0.7m,底层厚度均为2.3m。选项B描述了基床结构的特点。
A. 路堤是指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用合格填料碾压而成具有一定密实度的土工结构物。
B. 路堤边坡坡率一般为1:1.75。
C. 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标高低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开挖方式构成,这种路基为路堑。
D. 黄土路堑边坡坡率一般采用1:1.25。
解析:路堤是指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是指低于原地面的开挖路基。路堤边坡坡率一般为1:1.5,而不是1:1.75。选项B描述错误。
A. 根据连接处地质情况,分为硬质岩石、软质岩石或土质。
B. 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
C. 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
D. 可采用渐变厚度混凝土的过渡结构。
解析:堤堑过渡段处理特点包括根据连接处地质情况分为硬质岩石、软质岩石或土质,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可采用渐变厚度混凝土的过渡结构。
A. 端刺主要结构分别为倒T形和双柱П形。
B. 倒T形端刺结构,摩擦板宽度一般为9.0m,厚度为0.4m。
C. 为避免端刺受力对桥台产生影响,锚固的主端刺一般设在离桥台约100m以外的地方。
D. 过渡板靠近路基端4.5m范围内铺设高强度挤塑板。
解析:端刺主要结构为倒T形和双柱П形,摩擦板宽度一般为9.0m,厚度为0.4m,为避免端刺受力对桥台产生影响,主端刺一般设在离桥台约100m以外的地方。选项C描述错误,应为端刺锚固位置应离桥台约100m以外。
A. 强夯法
B.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
C. 挤密桩复合地基法
D. 排水固结法
解析:刚性桩复合地基法不属于地基处理方法,其他三个都是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