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党政党务
>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第11题-1.0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 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

C、 前者是通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 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可以随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的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第37题-1.0分:工人的工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594-0140-c0f5-18fb755e881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4题-1.0分:下列选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64b-bc68-c0f5-18fb755e8807.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17题-1.0分: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体现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f48-c0f5-18fb755e881d.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9题-1.0分:关于理性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f48-c0f5-18fb755e8815.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1题-1.0分: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活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bac-a4b0-c0f5-18fb755e8802.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19题-1.0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bac-b068-c0f5-18fb755e8819.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20题-1.0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390-c0f5-18fb755e8819.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4题-2.0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ca3-4568-c0f5-18fb755e881f.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22题-3.0分:[材料1]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2]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材料3]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根据上述材料,下述理解正确的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03f0-c0f5-18fb755e88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第24题-1.0分: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7bd-b740-c0f5-18fb755e8815.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党政党务
>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第11题-1.0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 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

C、 前者是通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 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可以随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的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题库
相关题目
第37题-1.0分:工人的工资是()

A.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  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594-0140-c0f5-18fb755e881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1.0分:下列选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是

A.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每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64b-bc68-c0f5-18fb755e8807.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17题-1.0分: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体现在

A.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B.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C.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E.  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f48-c0f5-18fb755e881d.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1.0分:关于理性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理性认识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B.  理性认识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规律

C.  理性认识属于“抽象的思维”

D.  理性认识属于辩证的思维

E.  理性认识是脱离实践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f48-c0f5-18fb755e8815.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1题-1.0分: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活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  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bac-a4b0-c0f5-18fb755e8802.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19题-1.0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  唯理论的错误

B.  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循环论的错误

E.  唯心论的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bac-b068-c0f5-18fb755e8819.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20题-1.0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A.  抽象性

B.  直观性

C.  摹写性

D.  生动性

E.  创造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1390-c0f5-18fb755e8819.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2.0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ca3-4568-c0f5-18fb755e881f.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22题-3.0分:[材料1]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2]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材料3]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根据上述材料,下述理解正确的有:()

A.  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辩证否定

B.  新世界和旧世界没有关系

C.  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D.  社会主义是完美的设想

E.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861-03f0-c0f5-18fb755e88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第24题-1.0分: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位置的移动

C.  事物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400-87bd-b740-c0f5-18fb755e8815.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