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烷
B、 乙炔
C、 氮气
D、 丙烷
答案:C
解析: 题目要求选择不属于可燃气体的物质。可燃气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的气体。甲烷(CH4)、乙炔(C2H2)和丙烷(C3H8)都是常见的可燃气体,能够燃烧。而氮气(N2)是一种惰性气体,不具有燃烧性质,因此选项 C. 氮气不属于可燃气体的物质。
A、 甲烷
B、 乙炔
C、 氮气
D、 丙烷
答案:C
解析: 题目要求选择不属于可燃气体的物质。可燃气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的气体。甲烷(CH4)、乙炔(C2H2)和丙烷(C3H8)都是常见的可燃气体,能够燃烧。而氮气(N2)是一种惰性气体,不具有燃烧性质,因此选项 C. 氮气不属于可燃气体的物质。
A. 70
B. 74
C. 80
解析:国家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共有74种(答案B)。 这个答案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来确定的。题目明确国家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根据给定选项中的数字,选择74种(答案B)。这个答案可能是基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和监管措施确定的,所以具体的数字可能会有所不同。
A. 相关手续
B. 许可证
C. 特级动火证
D. 动火证
解析:下列哪些不是在特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必须办理( )。 A. 相关手续 B. 许可证 C. 特级动火证 D. 动火证 答案:D 解析:在特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必须办理特级动火证,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动火证。因此,选项D中的动火证不是在特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所必须办理的手续。相应的办理手续应包括许可证和特级动火证。
A. 隔离
B. 避难
C. 个体防护
解析: ( )方法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答案: C. 个体防护 这个答案选项的理由是,个体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个体免受危险、伤害或疾病的侵害。在安全生产中,个体防护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其他防护措施无法完全消除危险时,个体防护可以通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来降低危险对个体的伤害风险。因此,个体防护被认为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A. 及时
B. 准确
C. 公平
D. 公正
解析: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时,应当及时(A)和准确(B)地完成。选择AB的答案是因为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及时性和准确性都是关键要求,政府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并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无误。
A. 沸点
B. 闪点
C. 燃点
解析:题目解析 该题目询问衡量可燃性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参数是什么。正确答案是B. 闪点。闪点是指液体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足够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能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表示液体的易燃性越高,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A. 在人防工程等掩体内隐蔽的人员应保持通风
B. 周边居民应赶紧向下风向疏散
C. 在室内的居民应赶快跑到室外
D. 确认安全之前,周边居民不要开窗
解析:题目解析:在危险化学品毒气泄漏情况下,确认安全之前,周边居民不要开窗。答案选择D,即确认安全之前,周边居民不要开窗。这是因为在危险化学品毒气泄漏事故中,打开窗户可能会导致有毒气体进入室内,增加人员的中毒风险。因此,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之前,居民应避免开窗,以确保自身安全。
A. 正确
B. 错误
A. 16-20次/分钟
B. 20-30次/分钟
C. 36-40次/分钟
解析:成人正常呼吸每分钟是()。 A. 16-20次/分钟 B. 20-30次/分钟 C. 36-40次/分钟 答案: A 这个问题涉及到成人正常的呼吸频率。根据医学常识,成人正常的呼吸频率通常在每分钟16到20次之间。选项A是唯一在这个范围内的选项,因此是正确答案。
A. 先轻后重
B. 先重后轻
C. 轻重并举
解析:题目解析 这道题是关于急救措施的原则。选项A表示先轻后重,选项B表示先重后轻,选项C表示轻重并举。在急救治疗中,通常应该优先处理较为严重和危急的伤患,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即先重后轻。因此,选项B"先重后轻"是正确答案。
A. 噪声源
B. 噪音传播途径
C. 保护工人
解析:控制噪音,管理层或安全人员应先从下列那些途径入手? A. 噪声源 B. 噪音传播途径 C. 保护工人 答案:A 答案解析:在控制噪音的过程中,管理层或安全人员应首先从噪声源入手。噪声源是产生噪音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噪声源的产生或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噪音。因此,选项A中的噪声源是管理层或安全人员应首先关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