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文学知识
>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搜索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题目内容
(
判断题
)
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大家都很佩服.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Scan me!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c.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d.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e.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如果把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f.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2.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4.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5.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文学知识
>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题目内容
(
判断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大家都很佩服.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Scan me!
百科知识-成语挑战(官方)
相关题目
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成语“不名一文”的正确使用。

解析:

“不名一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个钱也不值”,用来形容人非常贫穷,或者形容东西毫无价值。
题目中提到的“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这里的描述是说这些人贪污了很多钱财,并且挥霍无度。如果用“不名一文”来形容他们的人格,则是在说他们的人格没有价值。
虽然从道德上来说,这种行为确实可以被认为人格低下或败坏,但是“不名一文”主要还是用于描述经济上的贫穷或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行或道德品质的。

因此,答案B(错误)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语境下,“不名一文”并不适合用来直接形容人的品格低下,尽管可能有此意。更合适的表达可能是使用其他成语或词语来描述其道德品质的败坏。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c.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理解与运用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题目中的成语“司空见惯”在特定语境下的适用性,并据此判断题目中的陈述是否正确。

首先,理解成语“司空见惯”的含义。这个成语源自唐代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意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这里,“司空”是古代官名,而“见惯”则表示看惯了,不以为奇。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语境:“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这里的语境是描述人们对“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新奇或惊讶。

然后,对比成语含义与语境。从表面上看,使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对“违者罚款”告示牌的常见和习以为常,似乎是合适的。但关键在于,成语“司空见惯”通常用于描述那些本身具有普遍性、日常性,且往往带有一定中性或轻微贬义色彩的事物(如某些不良社会现象)。而“违者罚款”的告示牌,虽然常见,但更多是作为规则或警示的明确表达,其背后是法律或规定的严肃性,并不适合用“司空见惯”这种带有一定轻视或忽视意味的成语来描述。

最后,判断答案。虽然“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这句话在字面上看似通顺,但从成语的准确运用和语境的恰当性来看,这里使用“司空见惯”并不恰当。因为“司空见惯”可能削弱了告示牌作为法律或规定警示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题目中的陈述“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是不准确的,因为成语“司空见惯”在此语境下使用不当。因此,答案是B(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d.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登堂入室”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从厅堂进入内室,后来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题目中的描述是刘军同学在期中考试中数学获得了满分,虽然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用“登堂入室”来形容并不恰当,因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并且达到精通的境界,而不是仅仅指一次考试的成绩。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B. 错误,因为“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在此处使用不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e.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如果把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2f.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理解与应用判断题,旨在考察对“鬼斧神工”这一成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成语“鬼斧神工”的含义:

题目描述:游桂林山水时,见到构造奇妙的山洞,并用“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来形容。
成语“鬼斧神工”:原意是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非人工所能为,也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等奇妙精巧,非人力所能造就。但关键在于,它通常用于强调非自然力量(如鬼神)的精巧创造,而非直接用于形容自然景观本身。

接下来,我们分析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鬼斧神工”在这里直接且恰当地形容了桂林山洞的自然美景。然而,如前所述,“鬼斧神工”更侧重于强调非自然的精巧创造,而非直接赞美自然景观,因此这个选项不准确。

B. 错误:选择这个选项,即认为“鬼斧神工”在此语境下使用不当。考虑到“鬼斧神工”的原始含义和常见用法,它并不直接适用于形容自然景观(尽管有时可能间接引申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而是更多地强调技艺或力量的非凡。因此,在这个语境下,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桂林山洞的自然美景确实不够贴切,故B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B,因为“鬼斧神工”在此语境下使用不当,它更适用于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而非直接赞美自然景观。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成语“不耻下问”的理解和使用。“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形容人谦虚谨慎,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解析:

选项A(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认为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
选项B(错误):这是正确答案,因为句子中的用法不准确。句子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谦虚地向这位计算机专家求教,但实际上,“不耻下问”通常用于描述一个有地位或者学识较高的人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的情况。

选择B的原因是因为在本句中,说话者指的是他们作为初学者应该向一位专家请教,这与“不耻下问”的原意不符。正确的表达应该是鼓励初学者积极求教,而不是用“不耻下问”,因为这里没有体现地位或学识上的反差。更合适的成语可能是“勤学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理解和语境判断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成语“设身处地”的含义,并将其与题目中的语境进行对比分析。

成语“设身处地”的含义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它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共情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逐项分析题目和选项:

题目描述:“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这里的“设身处地”被用在了“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的语境中,但实际上,“设身处地”并不等同于“亲身前往”或“实地体验”。题目中的用法似乎是将“设身处地”误解为了实际到达某个地方去体验,而这是不准确的。

现在,我们来看选项:
A. 正确

如果选择A,即认为题目中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但这与“设身处地”的实际含义不符。因为“设身处地”是心理上的理解和共情,而非物理上的到达和体验。

B. 错误

选择B,即认为题目中的成语使用是错误的,是符合题目实际情况的。因为在这里,“设身处地”被误用为了“亲身前往”,而实际上它表达的是理解和共情,而非实际到达。

综上所述,题目中的成语“设身处地”被误用在了表达“亲身前往”的语境中,而实际上它应该用于表达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和共情。因此,答案是B(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2.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4.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成语的理解以及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题目:“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选项: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是B. 错误。

解析: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原意是指一件事情,如果有三个人谎报街市上有老虎,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它通常带有负面含义,表示对谣言传播的警惕。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则是指大家团结一致,就像城墙一样坚固,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它强调的是集体力量的强大和团结的重要性。

根据题目中的句子,“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这里的意思是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然而,“三人成虎”并不适合用于鼓励团队合作的情境中,因为它指的是负面的谣言传播现象。而“众志成城”则非常适合作为鼓励团队合作、共同努力的话语。

因此,将“三人成虎”与“众志成城”放在同一个句子里,尤其是在鼓励合作的情境下,是不合适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当去掉“三人成虎”或者用一个更适合表达团队合作意义的成语来替代。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f5bd-d147-3c60-c002-7b26f6745935.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