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mm
B、 3mm以内
C、 3~5mm
D、 5~7mm
E、 7mm以上
答案:B
A、 0mm
B、 3mm以内
C、 3~5mm
D、 5~7mm
E、 7mm以上
答案:B
A. 修复体与制备牙的密合度
B. 接触面积
C. 粘固剂的厚度
D. 制备牙轴面聚合度
E. 制备牙的松动度
A. . 模型向后倾斜,共同就位道由前向后
B. . 模型向前倾斜,共同就位道由后向前
C. . 模型向左倾斜,共同就位道由右向左
D. . 模型向右倾斜,共同就位道由左向右
E. . 模型平放,在上颌共同就位道由上向下
A. 上唇
B. 瞳孔连线
C. 鼻底
D. 鼻翼耳屏线
E. 眶耳平面
A. 咬合、就位
B. 就位、龈边缘
C. 龈边缘、咬合、就位
D. 接触点、咬合、就位
E. 接触点、咬合、就位、龈边缘
A. 修复体与预备牙的接触面积要大
B. 预备体的轴壁要平行
C. 修复体与预备体要非常吻合
D. 窝洞底面平,点线角清楚
E. 预备体表面粗糙
A. 尽可能保留残冠硬组织
B. 尽可能利用根管长度
C. 增加桩与管壁的密合度
D. 根管预备成柱形
E. 选用树脂类粘结剂
A. 上唇
B. 瞳孔连线
C. 鼻底
D. 鼻翼耳屏线
E. 眶耳平面
A. 利用息止颌间隙法
B. 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
C. 面部外形观察法
D. 参照拔牙前记录法
E. 参照旧义齿垂直距离确定法
A. . 右上12678左上3678
B. . 上4—|—4
C. . 左上126右上678
D. . 右上46
E. . 左上45右上5
A. 基托后缘定位
B. 边缘封闭作用
C. 支持作用
D. 排牙标志
E. 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