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受贿罪
B、贷款诈骗罪
C、玩忽职守罪
D、违法发放贷款罪
答案:AD
A、受贿罪
B、贷款诈骗罪
C、玩忽职守罪
D、违法发放贷款罪
答案:AD
A. 甲的受贿数额是9万元
B. 乙的受贿数额是15万元
C. 甲、乙均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 对于甲、乙的违法发放贷款罪和受贿罪,应当数罪并罚
A. 甲将自己另一处房屋借给朋友张三居住。某日,甲听张三说自己在路边抢了点钱,后甲担心被人发现将房屋借给张三居住,碍于朋友面子,就给了张三一笔路费让其离开。甲构成窝藏罪
B. 乙为发展公司业务而正常申请贷款100万元。取得贷款后不久,公司业务停滞,乙便将贷款转贷牟利,乙构成高利转贷罪
C. 丙发现某国企会计李四将企业购买原料的款项转入李四的私人账户,尚未使用,就“借用”李四的50万元公款购买毒品,丙属于挪用公款罪共犯
D. 丁(非国家工作人员)一开始并不知道丈夫田某(国家工作人员)多次受贿的事实,但在行贿人王五告知丁其有求于田某时,丁在田某同意下接受了王五提供的财物,丁构成受贿罪
A. 甲向亲戚乙吸收资金时,亲戚乙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甲未制止并接受乙的资金注入
B. 丙为吸收资金对外谎称本公司招工工资福利好,只要交纳保证金即可上班,以此吸引大量人员交纳保证金
C. 丁公司资不抵债,为维持运转,在工作群中转发一款理财产品,许以高息回报,因利润可观,员工纷纷将理财产品在朋友圈推广,丁见后未予阻止,后吸收大量资金
D. 戊所在单位收购了一块地皮,因为资金不足,单位向员工发通知,称交纳50万元可以预订一套单位福利公寓,戊即向家人筹措资金,向单位订了5套公寓,后戊未取得公寓
A. 张某为筹集资金购买生产原料,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司职员,并以入职可以投资入股为由,吸收300万元资金。张某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B. 蒋某为筹集资金开发房地产,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推介会、手机短信向社会宣传,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1000万元。蒋某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C. 陶某经营一家广告公司,明知谢某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采取商品回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100万元,仍为其作广告宣传,并收取佣金10万元。陶某构成虚假广告罪
D. 许某为扩大生产线,以虚假转让股权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吸收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筹集资金500万元。许某将其中的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线,490万元用于购买股票,由于股票亏损,产品销量也不好,500万元未能返还。许某构成集资诈骗罪
A. 甲与乙长期从事毒品买卖,获利近5000万元人民币,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追查,甲将该笔钱款转移到自己在国外设立的账户上。甲的行为构成洗钱罪
B. 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长期非法集资,获利近500万元人民币,陈某害怕被有关机关调查,遂找王某帮忙。王某知道该情况后,让其将该笔集资款存到自己的账户。王某的行为构成洗钱罪
C. 赵某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公款近100万元人民币,害怕事情败露,便委托其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李某将这些钱置换成股票。在李某问起这些钱款的来源时,赵某并未隐瞒,但李某仍按照赵某的指示将这100万元人民币置换成股票。李某的行为构成洗钱罪
D. 孙某是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头目,安排手下将组织“挣”来的钱汇往国外。孙某手下的行为构成洗钱罪
A. 以非法占有目的,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该卡的,应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并罚
B. 在ATM机上擅自使用他人信用卡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 透支时具有归还意思,透支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属于恶意透支,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D. 《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与此相应,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的,就应以侵占罪论处
A. 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相竞合,只定放火罪
B. 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预备)应数罪并罚
C. 触犯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两个罪名
D. 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未遂)应数罪并罚
A. 甲和丙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的牵连犯,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 丙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D.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依法数罪并罚
A. 甲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明知他人意欲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仍违反国家规定允许他人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并自行报关,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对甲公司应以骗取出口退税罪论处
B. 乙公司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并利用该虚开的发票骗取数额巨大的出口退税,其行为构成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
C. 丙公司缴纳200万元税款后,以假报出口的手段,一次性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400万元。丙公司的行为分别构成逃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
D. 丁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对丁公司应当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论处
A. 韩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B. 韩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虚开发票罪
C. A公司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D. 韩某等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