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井下安全电压为36 V,人体触及36V带电导体时不会有触电死亡的危 险;而电压在36 V以上时,人触及带电导体可能导致伤亡。因此《煤矿安全规程》规 定,电压在36 V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钢丝)、铅皮(屏蔽护套)等必须有保护接地。题中包含36 V,是 错误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井下安全电压为36 V,人体触及36V带电导体时不会有触电死亡的危 险;而电压在36 V以上时,人触及带电导体可能导致伤亡。因此《煤矿安全规程》规 定,电压在36 V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钢丝)、铅皮(屏蔽护套)等必须有保护接地。题中包含36 V,是 错误的。
A. 常用闸
B. 工作闸
C. 保险闸
解析:保险闸是在发生意外、紧急情况下制动的,必须快,因此必须是自动的。AB项的工作闸和保险闸应能起到互为备用及工作互补的作用, 一旦有一套出现问题,另一套可 随时停止绞车运行,保证不出任何事故。 选 C
A. 1
B. 2
C. 2.5
解析:为了使事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保险闸的空动时间越短越好。空动时间由保险 制动速度和闸瓦间隙决定,《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盘形闸的闸瓦与闸盘之间的间隙不得超过2mm 。选 B .
A. 50
B. 100
C. 150
解析:在井下肉眼很难将距离估计得那么准确,当车辆转过弯道后立即减速或停车时,如果运行时不保持100 m的距离,就很有可能发生相撞的危险。选B。
A. 15 m
B. 20 m
C. 略大于一列车长度
解析:在变坡点下方略大于一列车长度的地点,安设未连挂钢丝绳的车辆继续往下跑的挡车栏,这是上一个阻车器第二道防线。选C。
A. 3
B. 5
C. 7
解析:当坡度大于7‰时,由于人力很难控制住矿车,所以严禁推车。选C。
A. 4
B. 3
C. 5
解析:当人车运行速度大于4m/s时,制动距离就会超过20m。车速越快,前方遇到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越大,人车掉道的可能性越大,人车上掉物的可能性也越大,而且列车运行噪声也越大,司机就越听不到后面人车上发出的呼叫声音,导致事故扩大。选A。
A. 3
B. 5
C. 6
解析: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一十一条规定,升降物料用的缠绕式提升钢丝绳,悬 挂使用12个月内必须进行第一次性能检验,以后每6个月检验1次。选C.
A. 0.8
B. 1
C. 1.2
解析: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九十四条规定,专为升降人员和升降人员与物料的 罐笼,进出口必须装设罐门或者罐帘,高度不得小于1.2 m。罐门或者罐帘下部边缘至 罐底的距离不得超过250 mm,罐帘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200 mm。罐门不得向外开,门 轴必须防脱。乘人层的进、出口必须装设罐门或罐帘,对其尺寸的要求,就是要把人可靠地拦在里面,不会因太矮、中间或下面间隙太大把人漏出罐外。门不得向外开,门轴必须
防脱,是防止罐笼在运行的冲撞下,门被撞开或门轴脱开刮碰罐道或罐道梁,或掉进井筒 。 选 C 。
A. 1
B. 2
C. 3
解析: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一十八条规定,各种提升装置的卷筒上缠绕的钢丝 绳层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立井中升降人员或者升降人员和物料的不超过1层,专为升降物料的不超过2层。当第1层钢丝绳缠绕到滚筒边缘后,开始缠第2层钢丝绳的第1 圈时,由于第1层最后一 圈绳与滚筒端板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小到容纳不了一条钢丝 绳时,钢丝绳便跳到第1层钢丝绳两圈之间的间隙槽中,这一跳动引起了钢丝绳的突然 抖动,使钢丝绳的张力突然加大,如果是提升或下放人车,乘车人员会有速度突变的感 觉,对于不了解原因的人,会产生心理负担和精神刺激,在立井提升中感觉尤为明显,所以立井提人绞车只允许缠绕1层钢丝绳。选A。
A. 绝缘
B. 保护
C. 工作
解析:保护接地是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漏电保护的后备保护,将设备上的故障 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的一种安全措施。井下电压在36 V以上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或钢丝)、铅皮或屏蔽护套等必须有。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