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减少;
B、 不变;
C、 急骤增大;
D、 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锅炉运行中锅水含盐量对蒸汽湿度影响的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减少:锅水含盐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蒸汽中携带的盐分增多,从而增加蒸汽的湿度,而非减少。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不变:在锅炉运行中,锅水的含盐量会直接影响蒸汽的品质。当含盐量增加时,蒸汽中的盐分也会相应增加,导致蒸汽湿度变化。因此,蒸汽湿度不可能保持不变。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
C. 急骤增大:当锅水中的盐分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盐分在蒸汽和锅水之间的分配关系,蒸汽中的盐分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蒸汽湿度急骤增大。这个选项符合锅炉运行的基本原理。
D. 逐渐增大:虽然锅水含盐量的增加会导致蒸汽湿度增加,但在达到临界含盐量之前,这种增加可能是渐进的。然而,题目特别提到了“临界含盐量”,这意味着在这一点上,蒸汽湿度的变化将不再是渐进的,而是急骤的。因此,这个选项虽然部分正确(在未达到临界含盐量前),但不完全符合题目的特定情境。
综上所述,当锅水含盐量达到临界含盐量时,蒸汽的湿度将急骤增大。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减少;
B、 不变;
C、 急骤增大;
D、 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锅炉运行中锅水含盐量对蒸汽湿度影响的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减少:锅水含盐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蒸汽中携带的盐分增多,从而增加蒸汽的湿度,而非减少。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不变:在锅炉运行中,锅水的含盐量会直接影响蒸汽的品质。当含盐量增加时,蒸汽中的盐分也会相应增加,导致蒸汽湿度变化。因此,蒸汽湿度不可能保持不变。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
C. 急骤增大:当锅水中的盐分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盐分在蒸汽和锅水之间的分配关系,蒸汽中的盐分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蒸汽湿度急骤增大。这个选项符合锅炉运行的基本原理。
D. 逐渐增大:虽然锅水含盐量的增加会导致蒸汽湿度增加,但在达到临界含盐量之前,这种增加可能是渐进的。然而,题目特别提到了“临界含盐量”,这意味着在这一点上,蒸汽湿度的变化将不再是渐进的,而是急骤的。因此,这个选项虽然部分正确(在未达到临界含盐量前),但不完全符合题目的特定情境。
综上所述,当锅水含盐量达到临界含盐量时,蒸汽的湿度将急骤增大。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饱和蒸汽;
B. 过热蒸汽;
C. 湿蒸汽;
D. 高压水。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直流锅炉工作原理的理解。
选项A: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是指在一定压力下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即此时蒸汽与液体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在直流锅炉中,工质通常不会停留在饱和状态,而是会继续加热变成过热蒸汽。
选项B: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是指温度高于相同压力下饱和温度的蒸汽。直流锅炉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工质一次通过锅炉的过程中将其加热到过热状态,以提高效率和输出功率。
选项C:湿蒸汽。湿蒸汽包含液态水滴,通常是在蒸汽刚开始从液体完全转变成气体状态时出现。但是,直流锅炉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湿蒸汽的产生,因为湿蒸汽可能会损坏涡轮机叶片。
选项D:高压水。虽然进入直流锅炉的通常是水,并且在部分加热段仍保持液态,但最终出口的目标是蒸汽而不是高压水。
根据上述分析,正确答案是 B. 过热蒸汽,因为在直流锅炉中,工质经过加热、蒸发和过热三个阶段后,最终出口的工质应该是过热蒸汽。
A. +0.5%;
B. -0.5%;
C. -0.5%~+0.5%;
D. -0.1%~+0.1%。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仪表准确度等级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准确度等级”这一概念。测量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是指仪表的测量误差相对于其满量程的百分比范围。它通常用于描述仪表的精度或可靠性。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0.5%):这个选项只考虑了正向误差,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负向误差,因此是不完整的。
B选项(-0.5%):与A选项相反,这个选项只考虑了负向误差,忽略了正向误差的可能性,同样不完整。
C选项(-0.5%~+0.5%):这个选项同时考虑了负向和正向的误差范围,符合准确度等级的一般定义,即仪表的测量值可能在其真实值的基础上有±0.5%的偏差。
D选项(-0.1%~+0.1%):虽然这个选项也考虑了正负误差,但其范围过窄,与题目中给出的0.5级准确度等级不符。
根据题目,测量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是0.5级,这意味着其基本误差应在-0.5%到+0.5%之间。因此,C选项(-0.5%~+0.5%)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测量仪表0.5级准确度等级所允许的基本误差范围。
A. 汽包水位;
B. 给水流量;
C. 蒸汽流量;
D. 减温水量。
解析:在给水自动三冲量控制系统中,涉及到的三个变量分别是汽包水位、给水流量以及蒸汽流量。这三个变量共同用于控制锅炉的水位,以确保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A. 汽包水位:这是控制系统的主要反馈信号,反映了锅炉内部实际的水位高度。控制器根据水位的变化来调整给水阀门开度。
B. 给水流量:这是控制变量,即控制系统通过调节它来影响最终的水位高度。
C. 蒸汽流量:当蒸汽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时,会导致瞬间的“虚假水位”现象(如蒸汽流量增大时,水位看似上升,但实际上系统内的水量正在快速减少)。蒸汽流量作为前馈信号,可以在水位真正发生变化之前,提前对给水进行调整,避免了调节器因为短暂的虚假水位信号而做出错误反应。
D. 减温水量:这不是给水三冲量控制中的一个标准参数,通常与控制蒸汽温度有关,而非直接与水位控制相关。
因此正确答案为C(蒸汽流量),因为它作为前馈信号,在蒸汽需求变化时可以有效预防虚假水位导致的误操作,并且有助于提高系统对蒸汽流量扰动的响应速度和精确度。
A. 不变;
B. 减小;
C. 升高;
D. 升高后下降。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锅炉效率与负荷变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锅炉在不同负荷下的效率变化情况,特别是在经济负荷以下时,锅炉负荷增加对效率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当过剩空气系数不变时。
负荷变化时,锅炉效率会随之变化。
关注的是在经济负荷以下时,锅炉负荷增加对效率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不变:这个选项意味着无论负荷如何变化,锅炉效率都保持不变,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B. 减小:这个选项表示负荷增加会导致效率降低,但在经济负荷以下,通常随着负荷的增加,效率会有所提升。
C. 升高:这个选项符合锅炉在未达到其设计最佳负荷(即经济负荷)前的运行特性。在经济负荷以下,增加负荷通常能提高燃烧效率和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体锅炉效率。
D. 升高后下降:这个选项描述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但题目关注的是在经济负荷以下的变化,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具体范围。
综上所述,当过剩空气系数不变,且锅炉处于经济负荷以下时,增加锅炉负荷会提高燃烧效率,因为更多的燃料被有效利用,同时热损失相对减少。因此,锅炉效率会随之升高。
所以,正确答案是C:升高。
A. 过热器出口汽温;
B. 减温水量;
C. 减温阀开度;
D. 过热器进口汽温。
解析:在锅炉过热蒸汽温度调节系统中,被调量指的是控制系统试图维持其稳定或按需求变化的那个参数。
解析各个选项如下:
A. 过热器出口汽温:这是控制系统最终希望保持恒定的温度,因此它是被调量。
B. 减温水量:这是控制手段之一,通过调整减温水量来影响过热蒸汽的温度,所以它是一个控制变量,而不是被调量。
C. 减温阀开度:这也是控制系统用来调整减温水量的一个方式,属于控制手段的一部分,不是被调量。
D. 过热器进口汽温:虽然这也会影响最终的蒸汽温度,但它通常不是直接由该控制系统调整的,也不是最终需要稳定的参数,所以也不是被调量。
正确答案是A,因为过热器出口汽温是控制系统的目标,即要通过调节其他变量(如减温水量)来维持这个温度的稳定。
A. 压力18.129MPa、温度174.15℃;
B. 压力20.129MPa、温度274.15℃;
C. 压力22.129MPa、温度374.15℃;
D. 压力24.1293MPa、温度474.15℃。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的临界状态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水的临界状态指的是什么,并准确记忆其对应的压力和温度值。
理解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或反之)时,不存在明确的相变边界的状态。
对于水来说,当达到临界点时,它会呈现出一种介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特殊状态,称为超临界流体。
分析选项:
A选项(压力18.129MPa、温度174.15℃):这个压力和温度组合不是水的临界点。
B选项(压力20.129MPa、温度274.15℃):同样,这个组合也不是水的临界点。
C选项(压力22.129MPa、温度374.15℃):这是水的临界点,符合水的临界压力和温度值。
D选项(压力24.1293MPa、温度474.15℃):这个组合超出了水的临界点。
选择答案:
根据上述分析,只有C选项(压力22.129MPa、温度374.15℃)是正确的,因为它准确地表示了水的临界状态。
因此,答案是C(压力22.129MPa、温度374.15℃)。
A. 机炉独立控制方式;
B. 协调控制方式;
C. 汽轮机跟随锅炉方式;
D. 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协调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特别是在负荷调节方面的反应速度。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帮助你理解这个知识点。
### 选项分析
1. **A: 机炉独立控制方式**
- 这种方式是指机组和锅炉的控制是独立进行的。虽然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灵活性,但在负荷调节时,反应速度可能不如协调控制方式快,因为它们没有相互之间的协调。
2. **B: 协调控制方式**
- 协调控制方式是指机组和锅炉之间的控制是相互协调的。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反应速度,但由于它仍然需要一定的协调时间,因此在负荷调节反应速度上可能不如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3. **C: 汽轮机跟随锅炉方式**
- 在这种方式中,汽轮机的输出会跟随锅炉的负荷变化。这种方式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因为汽轮机的调整通常需要时间,而锅炉的负荷变化可能会更快。
4. **D: 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 这种方式是指锅炉的负荷调整是跟随汽轮机的输出变化进行的。由于汽轮机的调整通常是比较迅速的,因此锅炉能够快速响应汽轮机的负荷变化,从而实现更快的负荷调节反应。
### 正确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D: 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是负荷调节反应最快的方式。这是因为锅炉能够迅速调整以适应汽轮机的变化,从而实现快速的负荷调节。
### 深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联想。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餐厅里,厨师(锅炉)和服务员(汽轮机)之间的配合就像是协调控制系统。假设服务员接到顾客的点餐(负荷需求),他迅速将订单传递给厨师。厨师根据服务员的需求快速准备食物。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厨师是独立工作的,他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做菜,这样就会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变长(机炉独立控制方式)。而如果厨师总是等服务员来告诉他每一步该怎么做(汽轮机跟随锅炉方式),那么反应速度就会变得很慢。
但是,如果厨师能够快速根据服务员的指示调整自己的工作(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那么顾客就能更快地享受到美食,这就是负荷调节反应最快的方式。
### 总结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协调控制系统中,锅炉跟随汽轮机的方式能够实现更快的负荷调节反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快速适应负荷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A. 汽水分层;
B. 水循环倒流;
C. 下降管含汽;
D. 膜态沸腾。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锅炉水循环的安全检查,特别是高参数、大容量锅炉的运行安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并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 选项分析
1. **A: 汽水分层**
- 汽水分层是指锅炉内水和蒸汽的分层现象,通常在锅炉的蒸发段发生。这种现象可能导致锅炉的热效率降低,但并不是主要的安全检查对象。
2. **B: 水循环倒流**
- 水循环倒流是指锅炉水循环中水流的方向发生了错误,可能导致锅炉的某些部分过热或干烧。这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但在高参数、大容量锅炉的检查中,通常会有其他更重要的检查项目。
3. **C: 下降管含汽**
- 下降管含汽是指锅炉的下降管中含有蒸汽,这可能导致水循环不畅,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虽然这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但在高参数、大容量锅炉的安全检查中,通常会优先考虑其他因素。
4. **D: 膜态沸腾**
- 膜态沸腾是指在锅炉的热交换面上,水形成一层薄膜并开始沸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参数、大容量锅炉中尤为重要,因为膜态沸腾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性和效率。如果膜态沸腾不稳定,可能导致锅炉的过热、干烧等严重后果。
### 正确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D: 膜态沸腾**是高参数、大容量锅炉水循环安全检查的主要对象。因为膜态沸腾的稳定性对于锅炉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 深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膜态沸腾,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记忆。
想象一下,你在煮水,锅底的水开始加热。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水面上会出现小气泡,这就是沸腾的开始。如果锅里的水不够,或者加热过快,就可能出现“干烧”的情况,锅底温度过高,锅会被烧坏。这就像锅炉中的膜态沸腾,如果水循环不畅,或者水位过低,锅炉的热交换面就可能出现过热,导致安全隐患。
在高参数、大容量锅炉中,膜态沸腾的稳定性就像是确保锅里的水量充足、加热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锅炉安全高效地运行。
### 总结
通过对选项的分析和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膜态沸腾是高参数、大容量锅炉水循环安全检查的主要对象。
A. 增强烟气侧和空气侧的放热系数;
B. 增强烟气侧放热系数、降低空气侧放热系数;
C. 降低烟气侧放热系数、增强空气侧放热系数;
D. 降低烟气侧和空气侧的放热系数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热交换器的传热效果,特别是针对La2A3027增强空气预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我们来逐步分析这个问题。
### 题干解析
在热交换器中,烟气和空气之间的热量传递是通过放热系数来实现的。放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是描述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热量传递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增强放热系数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递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 选项分析
- **A: 增强烟气侧和空气侧的放热系数**
这个选项表明我们希望在两个侧面都提高热量传递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烟气中的热量更有效地传递给空气,从而提高空气预热器的整体传热效果。
- **B: 增强烟气侧放热系数、降低空气侧放热系数**
这个选项的逻辑是增强烟气侧的热量传递能力,但降低空气侧的能力,这样可能会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给空气,反而降低了预热效果。
- **C: 降低烟气侧放热系数、增强空气侧放热系数**
这个选项与B类似,降低烟气侧的放热系数会导致热量传递能力下降,无法有效加热空气。
- **D: 降低烟气侧和空气侧的放热系数**
这个选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降低放热系数会直接导致传热效果的下降。
### 正确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A选项**是正确的。增强烟气侧和空气侧的放热系数,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果,使得更多的热量从烟气传递到空气中,从而提高空气的预热效果。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冬天用热水泡茶。如果你用一个温度较低的水壶(相当于低放热系数),那么水壶的热量就很难传递给水,泡茶的速度会很慢。而如果你用一个高效的水壶(相当于高放热系数),热量能够快速传递给水,茶很快就泡好了。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空气预热器。增强烟气和空气的放热系数,就像使用高效的水壶一样,可以快速有效地将热量传递给空气,提高预热效果。
### 总结
在设计和优化热交换器时,增强放热系数是提高传热效率的关键。通过理解放热系数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出高效的热交换设备。
A. 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
B. 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
C. 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升高;
D. 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降低。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气体的基本性质,特别是烟气的密度如何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帮助你理解这个知识点。
### 基本概念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PV = nRT \),我们可以推导出气体的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气体的密度(\( \rho \))可以表示为:
\[
\rho = \frac{P \cdot M}{R \cdot T}
\]
其中:
- \( P \) 是气体的压力
- \( M \) 是气体的摩尔质量
- \( R \) 是气体常数
- \( T \) 是气体的绝对温度(开尔文)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 当温度 \( T \) 增加时,密度 \( \rho \) 会减小,因为分母变大。
- 当压力 \( P \) 减小时,密度 \( \rho \) 也会减小,因为分子变小。
### 选项分析
- **A: 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温度升高会导致密度减小,压力降低也会导致密度减小。
- **B: 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
温度降低会导致密度增加,压力升高也会导致密度增加,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 **C: 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升高**
温度升高会导致密度减小,但压力升高会导致密度增加,因此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 **D: 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降低**
温度降低会导致密度增加,而压力降低会导致密度减小,因此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夏天的炎热天气中,走进一个空调房间。房间里的空气因为空调的作用变得凉爽,空气的密度也会随之变化。你可能会注意到,凉爽的空气让你感觉更舒适,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分子更密集(在较低温度下,密度较高)。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气球放在阳光下,气球里的空气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膨胀,气球变得更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气体的密度减小,气体分子运动得更快,间隔变大。
###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和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烟气密度随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而减小,因此正确答案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