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气能见度等级为10m;
B、 大气中悬浮物颗粒浓度为10mg/m³;
C、 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1mm的悬浮颗粒物;
D、 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定义的理解。
A选项提到的大气能见度等级为10m,这与PM10无关,因为能见度等级是衡量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并不是颗粒物大小的定义。
B选项提到的大气中悬浮物颗粒浓度为10mg/m³,这是指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而不是颗粒物的大小。
C选项提到的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1mm的悬浮颗粒物,这里的直径换算过来大概是100μm,远大于PM10的标准,因此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D选项提到的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这是正确的定义。PM10是指那些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μm)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大气能见度等级为10m;
B、 大气中悬浮物颗粒浓度为10mg/m³;
C、 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1mm的悬浮颗粒物;
D、 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定义的理解。
A选项提到的大气能见度等级为10m,这与PM10无关,因为能见度等级是衡量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并不是颗粒物大小的定义。
B选项提到的大气中悬浮物颗粒浓度为10mg/m³,这是指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而不是颗粒物的大小。
C选项提到的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1mm的悬浮颗粒物,这里的直径换算过来大概是100μm,远大于PM10的标准,因此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D选项提到的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这是正确的定义。PM10是指那些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μm)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200mm;
B. 250mm;
C. 300mm;
D. 350m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发电集控值班员操作规范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在特定工作环境下使用专用工具的安全标准。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在测量轴电压和在转动着的发电机上测量转子绝缘时,需要使用专用电刷,并且这个电刷上需要装有特定长度的绝缘柄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200mm):这个长度可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特别是在发电机转动的情况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B选项(250mm):虽然比A选项长,但同样可能不足以满足安全操作的要求。
C选项(300mm):这个长度通常被认为是足够长的,能够在发电机转动时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减少操作人员触电的风险。
D选项(350mm):虽然更长,但可能并不是必要的,因为300mm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安全操作的需求,而且更长的绝缘柄可能会增加操作的难度。
最后,根据发电集控值班员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选择C选项(300mm)作为正确答案,因为它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操作的便利性。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电刷上应装有300mm以上的绝缘柄。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锅炉损失的判断题。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个题目的各个选项以及正确答案的理由:
首先,理解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多种能量损失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损失主要包括:排烟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散热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以及锅炉本体及其汽水管道等散热造成的热损失。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散热损失是锅炉所有损失中最大的。但实际上,在锅炉的各项损失中,排烟损失通常是最主要的损失,它远大于散热损失。排烟损失主要是由于烟气离开锅炉尾部受热面时仍具有较高的温度,从而带走了大量的热量。
B. 错误: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散热损失并不是锅炉所有损失中最大的,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如前所述,排烟损失才是锅炉运行中最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因为散热损失并不是锅炉各项损失中最大的,最大的损失通常是排烟损失。
A. 传热增强,管壁温度升高;
B. 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升高;
C. 传热增强,管壁温度降低;
D. 传热减弱,管壁温度降低。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热传导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设备中的应用。
首先明确题目中的关键因素:“汽轮机凝汽器铜管管内结垢”。结垢意味着管道内壁上沉积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通常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
现在来分析每个选项:
A. 传热增强,管壁温度升高;—— 结垢会阻碍热传递,不会增强传热,因此此选项错误。
B. 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升高;—— 结垢导致传热效率下降,内部热量不能有效传递出去,使得管壁温度升高,这是正确的。
C. 传热增强,管壁温度降低;—— 这与结垢导致的效果相反,故此选项错误。
D. 传热减弱,管壁温度降低。—— 如果传热减弱,那么理论上内部的热量不容易散失出去,应该导致温度上升而不是下降,所以此选项也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B: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升高。这是因为水垢等沉积物的存在降低了热传导效率,使得内部蒸汽或液体的热量无法有效地传递到外部冷却介质(如空气或冷却水),从而导致管壁温度上升。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高压加热器投入顺序的判断题。我们需要根据高压加热器的操作原则和逻辑来分析题目中的说法是否正确。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题目中提到高压加热器投入时应先投抽汽压力较高的加热器,然后依次投入抽汽压力低的加热器。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个操作顺序的合理性:
高压加热器的设计原理:高压加热器通常用于提高给水温度,以提高热效率。不同压力级别的抽汽用于不同的加热器,以优化热能的利用。
投入顺序的影响:
如果先投入抽汽压力较高的加热器,由于给水温度会随之升高,当再投入抽汽压力较低的加热器时,可能会导致给水温度过度升高,甚至超过设计范围,对设备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从安全和设备保护的角度来看,通常建议从低压到高压的顺序投入加热器,这样可以逐步增加给水温度,避免温度突变对设备和系统的冲击。
实际操作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护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会遵循从抽汽压力低到抽汽压力高的顺序来投入高压加热器。
综上所述,题目中的说法“高压加热器投入时应先投抽汽压力较高的加热器,然后,依次投入抽汽压力低的加热器”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B(错误)。这个答案反映了高压加热器投入时的实际操作顺序和原则。
A. 交流电流;
B. 交流电压;
C. 直流电源;
D. 直流电阻。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电力系统中主保护双重化设计的原则。
题目中的“双重化”指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两套不同的保护装置来实现对同一设备或线路的保护。这两套保护系统应该尽可能地相互独立,以避免因单点故障而导致保护失效。
选项分析如下:
A. 交流电流:两套保护系统应使用互不干扰的电流互感器(CT),确保一套CT故障不会影响另一套保护的功能。
B. 交流电压:类似地,电压互感器(PT)也应该是独立的,以保证任一电压互感器的问题不会影响到另一套保护系统的正常工作。
C.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用于保护装置的操作,如果两套保护共用同一电源,则当电源发生故障时,两套保护将同时失效,因此直流电源也必须是独立的。
D. 直流电阻:直流电阻并不是保护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决定保护系统独立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与题目要求无关。
正确答案是ABC,因为交流电流、交流电压以及直流电源的独立性是确保330~500kV系统主保护双重化的关键条件。
A. 瞬时值;
B. 最大值;
C. 有效值;
D. 平均值。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电气设备铭牌上标注的电压和电流数值的意义。
解析如下:
A. 瞬时值——瞬时值指的是某一时刻的电压或电流的具体数值,在不断变化的交流电中,瞬时值每一时刻都可能不同,因此铭牌上不会标注瞬时值。
B. 最大值——虽然某些场合会标注最大值(如电路设计时考虑的最大允许值),但是通常铭牌上标注的不是最大值,因为最大值仅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并不能代表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特性。
C. 有效值——这是正确答案。电气设备铭牌上的电压和电流数值通常是额定值,即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工作电压和电流。对于交流电而言,这些额定值是以有效值(RMS值)来表示的。有效值可以准确地反映交流电做功能力的大小,便于进行功率计算和其他电气参数的确定。
D. 平均值——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脉动直流电或者非正弦波形的某个周期内的平均效果,在交流电的情况下,平均值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描述电气设备的额定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选择C(有效值)作为答案是因为有效值能更好地反映设备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的实际性能和负载能力。
A. 2;
B. 2.5;
C. 2.7;
D. 2.86。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脱硝系统工艺设计中氨逃逸控制量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氨逃逸在脱硝系统中的重要性。氨逃逸指的是在脱硝过程中,未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氨气逃逸到大气中的现象。控制氨逃逸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脱硝效率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2 mg/m³):这个值可能过低,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实现如此严格的控制,且可能不足以满足环保要求与脱硝效率之间的平衡。
B选项(2.5 mg/m³):这个值是一个合理的控制范围,既能保证脱硝效率,又能有效控制氨逃逸,减少环境污染。
C选项(2.7 mg/m³):这个值可能稍高,虽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可接受,但相比B选项,它可能允许更多的氨逃逸到大气中。
D选项(2.86 mg/m³):这个值同样较高,可能不利于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一般脱硝系统工艺设计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脱硝,又能控制氨逃逸。B选项(2.5 mg/m³)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控制范围,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又能保证脱硝效率。因此,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尿素热解法制氨工艺原料处理过程的理解题。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选项:
理解题目背景:
尿素热解法制氨工艺的原料是干态颗粒尿素。
这些尿素颗粒被送入尿素溶解槽。
在溶解槽中,尿素颗粒与去离子水混合进行溶解。
目标是配制成特定浓度的尿素溶液。
分析选项:
A选项(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题目中描述的尿素溶解过程完全准确。
B选项(错误):选择这个选项,则表明题目中的某些描述存在不准确或错误之处。
核对关键细节:
题目中提到配制成“30%左右”的尿素溶液。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数据点。
在尿素热解法制氨工艺中,通常将尿素溶解成质量分数为50%~55%的尿素溶液,而非30%左右。这个浓度是为了确保热解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得出结论:
由于题目中提到的尿素溶液浓度为30%左右,这与实际尿素热解法制氨工艺中常用的50%~55%浓度不符,因此题目描述存在错误。
所以,正确答案是B(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错误)是因为题目中描述的尿素溶液浓度与实际工艺中的常用浓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