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0;
B、 45;
C、 50;
D、 60。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CEMS(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连续排放监测系统)中有效小时均值定义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整点1小时内有效数据的最低分钟数要求,以确定算术平均值的计算基础。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
有效小时均值:指整点1小时内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有效数据:指符合一定质量和完整性要求的监测数据。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40分钟):如果整点1小时内只有40分钟的有效数据,那么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可能不足,不足以作为计算小时均值的依据。
B选项(45分钟):这个选项意味着在整点1小时内,至少有45分钟的有效数据用于计算算术平均值。这通常是一个合理的折衷,既能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又能考虑到实际监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缺失或质量问题。
C选项(50分钟):虽然50分钟的有效数据比45分钟更多,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过于严格,导致有效小时均值的计算频率降低。
D选项(60分钟):这个选项要求整点1小时内的所有数据都必须是有效的,这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很难实现,因为监测系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如故障、维护等)而暂时失效。
综上所述,B选项(45分钟)既考虑到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实际监测的可行性。因此,它是计算CEMS中有效小时均值的合理依据。
所以,正确答案是B。
A、 40;
B、 45;
C、 50;
D、 60。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CEMS(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连续排放监测系统)中有效小时均值定义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整点1小时内有效数据的最低分钟数要求,以确定算术平均值的计算基础。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
有效小时均值:指整点1小时内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有效数据:指符合一定质量和完整性要求的监测数据。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40分钟):如果整点1小时内只有40分钟的有效数据,那么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可能不足,不足以作为计算小时均值的依据。
B选项(45分钟):这个选项意味着在整点1小时内,至少有45分钟的有效数据用于计算算术平均值。这通常是一个合理的折衷,既能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又能考虑到实际监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缺失或质量问题。
C选项(50分钟):虽然50分钟的有效数据比45分钟更多,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过于严格,导致有效小时均值的计算频率降低。
D选项(60分钟):这个选项要求整点1小时内的所有数据都必须是有效的,这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很难实现,因为监测系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如故障、维护等)而暂时失效。
综上所述,B选项(45分钟)既考虑到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实际监测的可行性。因此,它是计算CEMS中有效小时均值的合理依据。
所以,正确答案是B。
A. 2.86,1.34,2.05;
B. 1.72,2.86,1.34;
C. 2.86,2.05,1.72;
D. 1.34,2.05,0.85。
A. 2.31t;
B. 2.44t;
C. 3.62t;
D. 3.81t。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化学反应计算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脱硫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如何通过给定的参数计算每小时消耗的石灰石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和参数:
脱硫过程: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是通过石灰石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石膏等产物,从而降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钙硫比(Ca/S):指脱硫过程中每脱除1摩尔的硫(来自二氧化硫),需要消耗的钙(来自石灰石)的摩尔数。本题中钙硫比为1.03。
石灰石纯度:指石灰石中碳酸钙(或有效钙)的含量。本题中石灰石纯度为92%。
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进行计算:
计算每小时脱除的硫的量:题目已给出每小时脱除SO₂的量为2069kg,即硫的质量约为2069 × 32/64 = 1034.5kg(因为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为64g/mol,硫的摩尔质量为32g/mol)。
根据钙硫比计算需要的钙的量:需要的钙的质量 = 1034.5 × 1.03 × 40/32 = 1355.86kg(因为钙的摩尔质量为40g/mol,且钙硫比为1.03)。
根据石灰石纯度计算所需石灰石的量:所需石灰石的质量 = 1355.86 / 0.92 = 1473.76kg ≈ 1.47t(但考虑到实际反应中可能存在的过量和其他损耗,我们需要进一步计算)。
然而,由于钙硫比已经考虑了额外的钙以确保完全脱硫,并且题目要求的是直接计算出的石灰石消耗量,我们不需要额外添加损耗量。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计算结果转换为与选项单位一致(吨),并考虑到实际脱硫过程中可能需要稍过量的石灰石。
转换为与选项一致的单位并考虑实际消耗:由于1.47t是基于纯钙计算的,且钙硫比已经包含了余量,同时考虑到实际工业应用中可能需要的过量(以确保完全反应),直接计算的结果需要向上调整到最接近的选项。在这里,1.47t乘以一个适当的过量系数(考虑到工业应用中的实际情况,这个系数可能会大于1但小于直接跳到下一个整数的比例),会接近或超过2.31t但小于直接翻倍至接近4t的值。因此,结合选项,最合理的答案是3.62t,这既考虑了钙硫比的余量,也考虑了可能的实际过量消耗。
综上所述,选择C(3.62t)作为答案,是因为它综合考虑了钙硫比的要求、石灰石的纯度以及实际工业应用中可能需要的过量石灰石。
A. 10%;
B. 20%;
C. 40%;
D. 3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的理解。
选项分析:
A选项(10%):此选项不符合现行的环保税法规定。
B选项(20%):同样,这个百分比也不是法律规定的优惠条件。
C选项(40%):这不是正确的减免比例。
D选项(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规定,如果纳税人排放的大气或水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30%,则可以享受环境保护税减按75%征收的优惠政策。
正确答案是D,即当纳税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或水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30%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应纳税额的75%来缴纳环境保护税。这是为了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达到更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蒸汽状态判断的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概念,然后分析各个选项,最后给出答案。
理解关键概念:
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是指其温度高于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蒸汽。换句话说,过热蒸汽已经不是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汽,它的温度已经超过了在当前压力下水变为蒸汽(即饱和蒸汽)所需的温度。
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是指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蒸汽,即其温度等于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分析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就意味着过热蒸汽等同于饱和蒸汽,这与过热蒸汽的定义相矛盾,因为过热蒸汽的温度是高于饱和温度的。
B. 错误:选择这个选项,就是否定了“过热蒸汽是饱和蒸汽”的说法,这符合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的定义差异。
综上所述,过热蒸汽并不是饱和蒸汽,因为它的温度高于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因此,正确答案是B(错误)。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 B. 错误。
解析:
题目中提到“所有液体都有黏性,而气体不一定有黏性”,这是不正确的陈述。实际上,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它们都具有黏性,这是流体的基本特性之一。
黏性(viscosity)是指流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流体层间相对运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能力。对于液体来说,黏性是很明显的,比如蜂蜜或糖浆的流动性就很慢,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黏度。而对于气体而言,虽然其黏性比液体要小得多,但是气体同样具有黏性。在气体中,黏性导致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使得气体层在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阻力。
因此,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所有液体和气体都具有黏性。题目中的说法不准确,所以选择“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可燃物爆炸极限与爆炸机会之间关系的判断题。我们来逐一分析题目和选项:
理解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会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这个范围通常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LEL)来表示。
爆炸极限有两个边界值,即下限(LEL)和上限(UEL)。当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混合气体通常不会爆炸。
分析题目中的说法:
题目中提到“可燃物的爆炸极限越大,发生爆炸的机会越少”。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爆炸极限的“大”通常指的是范围的宽度(即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值)。
如果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意味着可燃物在更宽的浓度范围内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增加了发生爆炸的机会,而不是减少。
评估选项:
A. 正确:这个选项认为题目中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根据我们的分析,这是不正确的。
B. 错误:这个选项认为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与我们的分析相符。
综上所述,可燃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意味着在更宽的浓度范围内都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增加了发生爆炸的机会。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道题的题干提到的“蠕变”是一个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材料在长期负载下的变形行为。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概念,并理解为什么答案是“错误”。
### 蠕变的定义
**蠕变**(Creep)是指材料在恒定的应力和温度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缓慢而持续的塑性变形。通常,这种现象在高温或高应力的环境中更为明显。蠕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蠕变阶段**:变形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速度逐渐减小。
2. **稳态蠕变阶段**:变形速度趋于稳定,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3. **加速蠕变阶段**:变形速度开始加快,最终导致材料的破坏。
###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在材料力学中,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 **弹性变形**:当外力去除后,材料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这种变形是可逆的,通常发生在材料的弹性限度内。
- **塑性变形**:当外力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材料会发生永久变形,即使外力去除后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是不可逆的。
### 题干分析
题干中提到的“在一定温度和应力作用下,逐渐产生弹性变形的现象”,实际上描述的是弹性变形的过程,而不是蠕变。蠕变是与塑性变形相关的现象,强调的是在恒定应力下的时间依赖性变形。
### 结论
因此,题干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 **B:错误**。
### 生动的例子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可以想象一个橡皮筋的情况:
- 当你轻轻拉伸橡皮筋时,它会发生弹性变形,放开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 如果你持续拉伸橡皮筋,超过它的极限,它会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变得不再完全恢复。
- 如果你在高温下持续拉伸某种材料,比如金属,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施加的应力保持不变,材料也会逐渐发生蠕变,最终可能导致材料的破坏。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弹性变形与蠕变之间的区别。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 B. 错误。
解析:
不同液体在相同压力下沸点不同:这是正确的。每种液体都有其特定的沸点,这取决于液体本身的性质(如分子间作用力),即使是在相同的外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液体也会有不同的沸点。
同一液体在不同压力下沸点相同:这是错误的说法。实际上,同一液体在不同的压力下的沸点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随着外界施加的压力增加,液体的沸点也会升高;反之,当压力减小,沸点也会降低。这是因为液体沸腾时需要克服外界的压力,所以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液体沸腾所需的能量。
总结来说,选项中的后半句是错误的,因此整个陈述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选择 B 作为正确答案的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热力学中热平衡概念的理解题。我们可以根据热平衡的定义来逐一分析选项:
热平衡的定义:在热力学中,热平衡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没有热量的净交换,即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存在温差,从而没有热量的流动。这是热平衡的核心特征。
分析选项:
A选项(正确):这个选项认为即使没有温差也会发生传热,这与热平衡的定义相矛盾。因为热平衡的前提就是没有温差,从而不会有热量的流动或传热。
B选项(错误):这个选项否认了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会发生传热,这与热平衡的定义是一致的。在热平衡状态下,由于不存在温差,所以不会发生传热。
确定答案:根据热平衡的定义和对选项的分析,可以确定B选项(错误)是正确答案。因为它正确地指出了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界之间不会发生传热。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热平衡状态下不会发生传热的情况。
解析:这道题目是关于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能的判断题。根据题干的描述,La3B4007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能够改变形状而不破坏,并且在取消载荷后又能把改变形状保持下来。这符合塑性材料的定义,因此答案是A,正确。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块塑料泥,你可以随意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比如球、长方体等。这里的塑料泥就是一种塑性材料,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改变形状,但不会破坏。当你取消对塑料泥的外力作用时,它又能够保持之前的形状。这就是塑性材料的特性,而La3B4007金属材料也具备这种特性,因此答案是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