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指的是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或未遂行为
B、 文件所列举的行为类型涵盖了所有非法干扰行为类型
C、 包括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严重人身伤害的行为
D、 包括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答案:B
解析:题目解析 题目要求判断关于《附件 17》对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的说法是否错误。正确答案是B。 解析:附件 17 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的关于航空安全的标准和建议。根据附件 17,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包括了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或未遂行为,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严重人身伤害的行为,以及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因此,说法B是错误的,因为附件 17中确实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非法干扰行为。
A、 指的是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或未遂行为
B、 文件所列举的行为类型涵盖了所有非法干扰行为类型
C、 包括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严重人身伤害的行为
D、 包括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答案:B
解析:题目解析 题目要求判断关于《附件 17》对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的说法是否错误。正确答案是B。 解析:附件 17 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的关于航空安全的标准和建议。根据附件 17,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包括了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或未遂行为,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严重人身伤害的行为,以及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因此,说法B是错误的,因为附件 17中确实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非法干扰行为。
A. 正确
B. 错误
A. 《东京公约》
B. 《海牙公约》
C. 《蒙特利尔公约》
D. 《芝加哥公约》
解析:第一次对“或引渡或起诉”原则进行规定的国际公约是( )。 答案解析: 第一次对“或引渡或起诉”原则进行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海牙公约》。该公约规定了缔约国对于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处理方式,其中包括了“或引渡或起诉”的原则。因此,答案选项 B 是正确的,即《海牙公约》。
A. 正确
B.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根据《附件 17》的规定,每一缔约国可视情况制定应急计划并提供资源保护民用航空免遭非法干扰行为。对应急计划必须定期进行测试。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答案选择B(错误)是因为根据《附件 17》的规定,每一缔约国确实需要制定应急计划以保护民用航空免受非法干扰行为的影响,但并没有规定必须定期进行测试。应急计划的制定和测试是一种良好的做法,但并非要求的必备条件。
A. 旅客
B. 机长
C. 航空安全员
D. 乘务员
解析:题目解析 根据《海牙公约》,非法劫持航空器的主体可以包括多种角色,包括A. 旅客,B. 机长,C. 航空安全员,D. 乘务员。公约并没有限定只有特定的角色可以成为非法劫持航空器的主体,因此答案为ABCD,即各种角色都可能成为非法劫持航空器的主体。
A. 在航空安保环境内进行
B. 仅可运用能够说明异常行为的心理动作的技术
C. 目的是为了识别有可能给民用航空造成威胁的人
D. 可运用能够说明异常行为的心理或示意动作以外的其他技术
解析:题目解析 答案:B 解析:关于行为检测的描述是错误的。根据《附件 17》,行为检测不仅限于运用能够说明异常行为的心理动作的技术,还可以运用其他技术来识别可能对民用航空造成威胁的人。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都描述了行为检测的相关特点。
A. 正确
B. 错误
A. 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外,其他任何主体不得收集证据材料
B. 航空器上发生的违反犯罪事件,均应等机场公安登机收集证据材料
C. 《东京公约》赋予机长在航空器上收集证据材料的权力
D. 机长将嫌疑犯移交降落地缔约国当局时,应将其按航空器登记国法律合法地占有的证据材料提供该当局
解析:题目解析 根据《东京公约》的对机长在机上收集证据材料的权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 AB 解析: A选项错误,除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其他主体也可以收集证据材料。B选项错误,违反犯罪事件发生在航空器上时,并非一定要等到机场公安登机才能收集证据材料,机长在航空器上也有权力收集。故AB选项均为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根据《东京公约》的规定,缔约各国可选择是否接受机长认为实施了违反航空器登记国刑法行为的人。答案:B 解析:根据《东京公约》的规定,机长有权要求缔约国采取行动对付实施了违反航空器登记国刑法的人,而不是可选择是否接受。因此,答案为错误(B),缔约国应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