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搜索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C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B、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Scan me!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9c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b9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d72-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f6e-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1bc-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2.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3c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59c-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4.经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注入囊胚,通过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实验小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7a5-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a51-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c52-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C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B、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享
Scan me!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相关题目
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解析: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K+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B、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9c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 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解析: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 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 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b9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 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解析: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A错误;B、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如果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C、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考生需要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特别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d72-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解析: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详解】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f6e-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1bc-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2.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浸曲发” 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 “鱼眼汤” 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 “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 “舒令极冷” 的 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解析:解析:【分析】参与酒精的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正确;B、“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正确;C、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C错误;D、“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酵母菌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理解题干中的相关术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3c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

B. 过程②的目的是使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

C. 过程③中常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D. 耐盐小麦的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解析: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①是去掉植物细胞壁,②是用紫外线诱导染色体变异,③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详解】A、过程1是获得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分解,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将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故过程②通过紫外线照射是使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B正确;C、灭活的病毒诱导是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物理法、化学法,C错误;D、实验最终将不抗盐的普通小麦和抗盐的偃麦草整合形成耐盐小麦,说明耐盐小麦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对过程②的分析,考生需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作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59c-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4.经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注入囊胚,通过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实验小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促性腺激素处理雌鼠可以获得更多的卵子

B. 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C. 胚胎移植前要检查胚胎质量并在囊胚或原肠胚阶段移植

D. 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

解析:解析:【分析】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直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的液氮中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2、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详解】A、促性腺激素可以使雌鼠超数排卵,获得更多的卵子,A正确;B、精子只有获能后才能完成受精,故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B正确;C、胚胎移植通常选择囊胚期之前的阶段,如桑椹胚或囊胚阶段,C错误;D、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造小鼠的基因,所以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基本知识,考生需要识记基本操作,D项中需要结合基因工程的目的进行解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7a5-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 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 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解析: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核酸检测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详解】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D、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a51-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A错误;

B. 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正确;

C. 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C正确;

D. 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D错误。故选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判断出甲曲线代表品系F。

解析: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详解】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6c52-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