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囊泡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进行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PKM2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起催化作用
D、 细胞因子促进肝癌细胞产生微囊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ABD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肝癌细胞通过微囊泡将PKM2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单核细胞可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微囊泡的形成,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详解】A、微囊泡是细胞膜包裹PKM2形成的囊泡,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C、PKM2可催化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的生成,故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D、由分析可知,细胞因子促进肝癌细胞产生微囊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BD。
A、 微囊泡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进行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PKM2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起催化作用
D、 细胞因子促进肝癌细胞产生微囊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ABD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肝癌细胞通过微囊泡将PKM2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单核细胞可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微囊泡的形成,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详解】A、微囊泡是细胞膜包裹PKM2形成的囊泡,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C、PKM2可催化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的生成,故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D、由分析可知,细胞因子促进肝癌细胞产生微囊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BD。
A. 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 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 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 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解析: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其浓度随着食物链不断升高。【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A正确;B、依据生物富集,金属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B正确;C、第一营养级植物的残枝败叶中的有机物流入分解者、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流入分解者,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通过捕食生产者获取能量,故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正确;D、该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D。
A. 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 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解析: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 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 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A. 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B. 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 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D. 能以CO2作为碳源
解析:解析:【分析】1、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2、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B正确;C、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进行二分裂,C错误;D、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型生物,能以CO2作为碳源,D正确。故选C。
A. 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 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 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解析:解析:【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详解】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B、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正确。故选AD。
A. 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
B. 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解析: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详解】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 、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故选B。
A. 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 生存环境
B. 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 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 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详解】A、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A正确;B、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与之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C正确;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在长期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
A. 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 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 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 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解析: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BI和AbbI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基因型为aaBI表现为红色, ii表现为白色。杂交组合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理根据乙、丙杂交结果,也说明相关的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2中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aaBBII。【详解】A、当植株是白花时候,其基因型为 ii,与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B、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 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D、由于题中不能说明相关基因A/a和B/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的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为紫红色(ABII):靛蓝色花(AbbII):红色(aaBII):蓝色(aabblI)=9:3:3:1;第二种情况,当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时,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为紫红色(A aBbII):靛蓝色花(AAbbII):红色(aaBBII)=2:1:1,D错误。故选BC。
A. “浸曲发” 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 “鱼眼汤” 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 “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 “舒令极冷” 的 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解析:解析:【分析】参与酒精的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正确;B、“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正确;C、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C错误;D、“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酵母菌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理解题干中的相关术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A. 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
B. 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
C. 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
D. 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到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
解析:解析:【分析】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TDTX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TTXO、TTRXO4种;雌雄同体的基因型有TTXX、TTRXX两种。【详解】A、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TDTX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TTXO、TTRXO4种;雌雄同体的基因型有TTXX、TTRXX两种。若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10种可能,A错误;B、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TDTX4种,若后代中有雌性个体,说明亲本一定含有TD,含有TD且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均为雌性,不能产生下一代,B正确;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雌配子有TD、TR两种;雄配子仅TR一种,F1中雌性(TDTR)与雄性(TRTR)占比相等,C正确;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基因型为TTRXX)自体受精获得F1,F1基因型为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1/4TRTRXX(雄性),只有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才能自体受精获得F2 ,即1/3TTXX(雌雄同体)、2/3TTRXX(雌雄同体)自体受精产生下一代雄性(TRTRXX)的比例为2/3×1/4=1/6,D正确。故选BCD。
A. “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 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解析:解析:【分析】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