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搜索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3.细胞内分子伴侣可识别并结合含有短肽序列 KFERQ 的目标蛋白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α-酮戊二酸合成酶的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

B、 α-酮戊二酸含量升高不利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C、 抑制 L 基因表达可降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

D、 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答案:C

解析: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可以得出相应的过程,α-酮戊二酸合成酶先形成复合体,与受体L结合,进入溶酶体被降解,导致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促进细胞分化。【详解】A、α-酮戊二酸合成酶被溶酶体降解,所以其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说明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促进细胞分化,而含量升高不利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所以如果抑制 L 基因表达,则复合体不能与受体L结合,不利于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细胞中α-酮戊二酸的含量会升高,C错误;D、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D正确。故选C。【点睛】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02a8-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葡萄与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见植物,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a62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d22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下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优质奶牛的简易流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8e1d-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手术切除大鼠部分肝脏后,残留肝细胞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肝脏中的卵圆细胞发生分化也可形成新的肝细胞,使肝脏恢复到原来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fc90-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关于基因、DNA、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9a18-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4e45-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918d-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59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粗提取 DNA 时,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搅拌,过滤后所得滤液进行下列处理后再进行过滤,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 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的处理方式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b5d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3.细胞内分子伴侣可识别并结合含有短肽序列 KFERQ 的目标蛋白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α-酮戊二酸合成酶的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

B、 α-酮戊二酸含量升高不利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C、 抑制 L 基因表达可降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

D、 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答案:C

解析: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可以得出相应的过程,α-酮戊二酸合成酶先形成复合体,与受体L结合,进入溶酶体被降解,导致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促进细胞分化。【详解】A、α-酮戊二酸合成酶被溶酶体降解,所以其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说明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促进细胞分化,而含量升高不利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 L 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所以如果抑制 L 基因表达,则复合体不能与受体L结合,不利于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细胞中α-酮戊二酸的含量会升高,C错误;D、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D正确。故选C。【点睛】

分享
生物细胞学知识题库
相关题目
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 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解析:解析:【分析】生态工程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详解】A、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C、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D、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故选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02a8-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葡萄与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见植物,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实发生了基因突变

C. 无子葡萄经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D. 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

解析:解析:【分析】隔离:1、定义:隔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2、隔离主要分为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两类:(1)地理隔离是指生物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不能相互交配繁殖产生后代的现象。(2)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物之间无法交配,不能完成受精或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都属于生殖隔离。【详解】A、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物之间无法交配,不能完成受精或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都属于生殖隔离。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获得的葡萄中没有种子,则爬山虎花粉中的精子与葡萄的卵细胞没有完成受精,所以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的爬山虎花粉不能引起葡萄果实发生基因突变,而是促使葡萄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葡萄,B错误;C、这种无子葡萄是经生长素作用产生的,其细胞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所以该无子葡萄经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在自然条件下结有子果实,C错误;D、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是由母本子房壁细胞经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而母本葡萄是二倍体,所以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含二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a62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 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 “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解析: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 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A错误;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C、免疫监视是指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D、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故选A。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d22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下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优质奶牛的简易流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后代丁的遗传性状由甲和丙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

B. 过程①需要提供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

C. 过程②常使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对受精卵进行处理

D. 过程③将激活后的重组细胞培养至原肠胚后移植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示过程为体细胞克隆过程,取乙牛体细胞,对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然后进行细胞核移植;融合后的细胞激活后培养到早期胚胎,再进行胚胎移植,最终得到克隆牛。【详解】A、后代丁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甲,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乙牛,则丁的遗传性状由甲和乙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A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提供95%空气(保证细胞的有氧呼吸)和5%CO2(维持培养液的pH)的混合气体,B正确;C、过程②常使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对卵母细胞进行处理,C错误;D、过程③将激活后的重组细胞培养至囊胚或桑椹胚后移植,D错误。故选B。【点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8e1d-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手术切除大鼠部分肝脏后,残留肝细胞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肝脏中的卵圆细胞发生分化也可形成新的肝细胞,使肝脏恢复到原来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DNA复制

B. 肝细胞的自然更新伴随着细胞凋亡的过程

C. 卵圆细胞分化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卵圆细胞能形成新的肝细胞,证明其具有全能性

解析: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分裂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详解】A、肝细胞增殖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需要进行DNA复制,A正确;B、肝细胞的自然更新伴随着细胞凋亡的过程,有利于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C、卵圆细胞分化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承担相应功能的蛋白质,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分裂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卵圆细胞能形成新的肝细胞,未证明其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fc90-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关于基因、DNA、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均成对排布在同源染色体上

B. 双螺旋DNA中互补配对的碱基所对应的核苷酸方向相反

C. 染色体的组蛋白被修饰造成的结构变化不影响基因表达

D. 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数与其等位基因数一定相同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9a18-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 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解析:解析:【分析】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4e45-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 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补充量不为0,亲本并未死亡,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4-918d-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 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 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 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解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感染BYDV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详解】A、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正确;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错误;D、由分析可知,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CDK1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BYD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原因,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5596-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粗提取 DNA 时,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搅拌,过滤后所得滤液进行下列处理后再进行过滤,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 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的处理方式是( )

A. 加入适量的木瓜蛋白酶

B. 37~40℃的水浴箱中保温 10~15 分钟

C. 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 95%的冷却的酒精

D. 加入 NaCl 调节浓度至 2mol/L→过滤→调节滤液中 NaCl 浓度至 0.14mol/L

解析:解析:【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详解】A、木瓜蛋白酶可以水解DNA中的蛋白质类杂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不能水解DNA,过滤后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 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A正确;B、37~40℃的水浴箱中保温 10~15 分钟不能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应该放在60~75℃的水浴箱中保温 10~15 分钟,使蛋白质变性析出,B错误;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搅拌,过滤后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 95%的冷却的酒精,此时DNA析出,不会进入滤液中,C错误;D、加入 NaCl 调节浓度至 2mol/L→过滤→调节滤液中 NaCl 浓度至 0.14mol/L,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小,DNA析出,不会进入滤液中,D错误。故选A。【点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8d596-fba5-b5db-c0c7-7b737b5b7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