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答案:A
解析: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故A正确,C错误。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答案:A
解析: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故A正确,C错误。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A. 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请以《人生与鸟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B. 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C. 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他们认为我是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
D. 教室里,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攀登科学高峰。操场上,健儿们生龙活虎地锻炼,立志为国争光。
解析:解析:A项,书名号(《》)应为双引号(“”);B项,问号(?)应为句号(。);D项,“科学高峰”后应用分号(;)。
A. 隐私权的主体只限于自然人
B. 隐私权属于人格权
C. 隐私权属于身份权
D. 法人也享有隐私权
E. 隐私权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权
解析:解析: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权属于一种人格权。故本题答案为ABE。
A. 8%
B. 10%
C. 14%
D. 54%
A. 带孩子去室内蛇类养殖场,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蛇,看多了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B. 给孩子讲有关蛇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发孩子开心的情绪,逐渐减少对蛇的恐惧
C. 录下孩子看见蛇后恐惧害怕的表情和动作,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把这些视频放给孩子看
D. 让孩子旁观别人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过程后,再慢慢让孩子逐渐接近和触摸蛇
解析: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多定义,考查“接触脱敏法”,其关键信息如下:1.通过示范,让病人逐渐与所惧怕的对象接触;2.最终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带孩子去室内蛇类养殖场”,属于直接而不是逐渐让病人接触所惧怕的对象,并且不是“通过示范”的方法,不符合定义;B项,“讲有关蛇的童话故事”,没有体现示范与蛇的接触,不符合定义;C项,“录下孩子看见蛇之后的表情等,并播放给他看”,给孩子看的是视频而不是真的蛇,没有体现通过示范,让孩子与蛇接触,不符合定义;D项,“先让孩子旁观别人接触蛇的过程”,属于通过别人的“示范”,“再慢慢让孩子逐渐接近和触摸蛇”符合让病人“逐渐”接触惧怕的对象,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
A. 按劳分配
B. 按生产要素分配
C. 按资本要素分配
D. 按技术要素分配
解析:解析: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在国有企业主要是采取工资形式来实现的。另外国企的奖金、津贴都是也是贯彻按劳分配的形式之一。
A. 全面依法治国
B. 全面从严治党
C. 全面发展经济
D. 全面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故本题选A。
A. 4.6
B. 8.6
C. 40
D. 12.1
解析:解析:前四次反“围剿”歼俘蒋军数大于1.5+3+3+3.6=11.1万人,选择D项。
A. 一些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不够理性客观
B. 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C. 政府的新闻宣传不应该使用网络流行语
D. 网络流行语有好有坏、良莠不齐
解析:解析:根据文段及常理可知,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文段主要从新闻宣传尤其是政府新闻宣传角度说明了网络流行语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提到网络流行语“好”、“良”的一面,故D项错误。而指出网络流行语不足的A项符合文意,当选。
A. ①④⑥③⑤②
B. ①⑤②④⑥③
C. ⑤②①④③⑥
D. ⑤②④③⑥①
解析:解析:观察6个句子,④中“通过……,再次成为……”是对①的“流向了非法油品生产单位”的进一步阐述,因此,两句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①④,排除B、D。对比A、C,差别在于③、⑥前后顺序不同。分析可知,⑥中“这”指代的是③的内容,两句顺序应为③⑥,排除A。故本题选C。
A. 1800
B. 2000
C. 2200
D.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