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B、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保护自然
C、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是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D、 人在自然界中应遵循的首要态度是尊重自然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 项错误,生态环 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千秋大计”表述错误。B 项错误,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 项错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 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A、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B、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保护自然
C、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是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D、 人在自然界中应遵循的首要态度是尊重自然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 项错误,生态环 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千秋大计”表述错误。B 项错误,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 项错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 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A. “敝”常用于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B. “拙荆”常用于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C. “错爱”常用于表示感谢对方的爱护、培养
D. “雅正”常用于表达自己对某文章等的更正意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敝”,谦辞, 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B 项正确,“拙荆”,旧时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又作山荆、荆室。 C 项 正 确,“错爱”,谦辞,表示感谢对方的爱护、培养。D 项错误,“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 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D。
A. 人民群众的观点都是对的,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包含着相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D.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体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A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B 项正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 项错误,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 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D 项错误,在人类历史上,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 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 体。故正确B。
A. ②①④③
B. ①③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①“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出自赵龈的《长安晚秋》。诗句意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 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 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这句诗描 绘的是秋季的景色。②“六月飞花落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出自高骈的《对雪》。诗句意为: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 得明亮了。这句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释志南的 《绝句》。诗句意为: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 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这句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④“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意为:那密密层 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 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 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这句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应为③④ ① ②。故正确C。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李郭之乱”
D. “三藩之乱”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 项错误,“七国之乱” 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 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A. 现 役
B. 预备役
C. 民兵
D. 志愿兵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防法。根据《国防动员法》第二 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预备役人员储备制度。国家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 科学、布局合理的原则,储备所需的预备役人员。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 决定预备役人员储备的规模、种类和方式。”故正确B。
A.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 项错误,商品的价值 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B 项错误,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会使得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 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升高。C 项正确、D 项错误,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其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越小。故正确C。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A 项错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 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计划、 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 项错误,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 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 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C 项正确,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 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题干中说“人用自己的 行动来改变世界”,说明了我们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人头脑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存在。D 项错误,意识活 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从而指导控制人们的行为。高昂的精神,可以催 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正确
A. 仿古建筑
B. 迁建古庙
C. 天然名胜
D. 古城遗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 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 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 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A 项错误,仿古建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遗迹,不属 于历史文化遗迹。B 项正确,迁建古庙是迁移后重建的历史古庙,保留了古庙的历史样貌,有很 高的的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历史文化遗产。 C 项自然名胜中如果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它就不 单单属于自然遗产了。比如泰山,泰山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这样一来,某些名胜就既可以归为自 然遗产,又可以归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 项其实是不严谨,并不是所有自然名胜都具有历史 文化价值。D 项古城遗址属于遗址,属于历史文化遗产。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A。
A. 1911年辛亥革命
B.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C. 1919年“五四”运动
D.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 项错误,1911年的辛 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由于领导人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因此并未将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B 项 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从此有了新的领导阶级。但是标志着 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C 项正确,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
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 运动,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题干中的“发展 到新阶段”是指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 D 项错误,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是革命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故正确C。
A.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
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
C.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中秋节
D.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风雨梨花寒 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的“寒食过”、“几 家坟上”是清明节的体现。B 项正确,“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诗人殷尧藩 的《端午日》。由诗题可知该诗描写的是端午节。C 项错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出自唐代诗人王缙的《九日作》。诗中提到的“登高”、“菊花”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象征,而 非中秋节。D 项正确,“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出自宋代诗人姜夔的《诗曰 ·元宵争 看采莲船》。由诗题的“元宵”和诗中“卖汤元”可知该诗描写的是元宵节。本题为选非题,故 正确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