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B、 祁连山——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C、 太行山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D、 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省情。 A 项正确,昆仑山脉西 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昆仑山脉北侧是塔 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 B 项错误,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 的总称,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祁连山脉北侧是河西走廊,南侧是青藏高原。 C 项正确,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 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 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D 项正确, 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 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本题为选非 题,故正确B。
A、 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B、 祁连山——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C、 太行山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D、 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省情。 A 项正确,昆仑山脉西 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昆仑山脉北侧是塔 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 B 项错误,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 的总称,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祁连山脉北侧是河西走廊,南侧是青藏高原。 C 项正确,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 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 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D 项正确, 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 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本题为选非 题,故正确B。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 项错误,价值尺度是 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不符合题意。B 项错误,流通手段是指货 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商品价值的职能,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 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不符合题意。 D 项正确,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 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顾客一周后付款,是货币在商品赊购过程中的延期支付,属于支付手段。故正 确D。
A. 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B.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与价值必须保持一致
C. 价值规律不受供求关系影响
D. 价值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 项正确,价值规律是 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所以价值规律 影响的是商品生产和流通。B 项错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 项错误,价格围绕价 值上下波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调节,进而影响价值规律。D 项错误,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中,
在非商品经济,例如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则不存在价值规律,例如在原始社会中,没有商品经济,故也没有 价值规律的存在。故正确A。
A. 劳动者不具有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
B. 资本家与劳动者关系的生成与维持
C.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D. 劳动力同时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指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 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故正确C。
A. 《白鹿原》 ——路遥
B. 《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
C. 《活着》 ——余华
D. 《边城》 — — 钱钟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常识。A 项错误,《白鹿原》 的作者是陈忠实,该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 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B 项错误,《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该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 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 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C 项正确,《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 表作之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 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D 项错误,《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 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 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故正确C。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在战略决战阶段,人民 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A 项错误,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 性进攻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B 项正确,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C 项错误,淮海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 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D 项错误,平津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 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 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故正确B。
A. 周朝的分封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秦朝的郡县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 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 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 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 一 直沿用至今。故正确D。
A. 雅丹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丹霞地貌
D. 堰塞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国力。 A 项错误,雅丹地貌是 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其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 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 B 项正确,喀 斯特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 侵蚀为辅,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常见的地表喀斯特有石峰、石林、石芽、溶洞等; 地下喀斯特有地下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暗流等。 C 项错误,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 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种岩层在千百万 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 D 项错误,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 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 而形成的湖泊。故正确B。
A. 阮籍
B. 嵇康
C. 刘伶
D. 向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与山巨源绝交书》是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传千古的著名 散文。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 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 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故正确B。
A. 时间会因自己的感觉发生变化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认识主体的纯主观感受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A项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 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和空间与 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题干 中对于“时间”这一客观存在,不同情况下感觉不同,说明时间观念是人对客观时间的反应,是主观的、相对 的、可变的,但是时间不会因自己的感觉发生变化。B 项正确、D 项错误,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 主观映像。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 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对于“时间”这一客观存在,不同情况下感 觉不同,这就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 项错误,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可 能是正确的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故正确B。
A.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 实践决定认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A 项正确,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题干中 专家们对于新冠病毒认识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C、D 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作用。其中实践决定认识主要体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干并未体现。故正确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