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台湾西部平原
答案:A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省情。 A 项正确,东北平原或 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 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 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B 项错误,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位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 太行山以东,东临渤海、黄海,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C 项 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以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是国 内著名的“鱼米之乡”。D项错误,台湾西部平原分布在我国台湾岛西部滨海地区,北部狭长,南 部较宽,面积约6000多平方千米。故正确A。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台湾西部平原
答案:A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省情。 A 项正确,东北平原或 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 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 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B 项错误,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位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 太行山以东,东临渤海、黄海,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C 项 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以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是国 内著名的“鱼米之乡”。D项错误,台湾西部平原分布在我国台湾岛西部滨海地区,北部狭长,南 部较宽,面积约6000多平方千米。故正确A。
A. 《辛丑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南京条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 项正确,《辛丑条约》 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 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 项错误,《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进 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C 项错误,《天津条约》是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 项错误,《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A。
A. 管仲和鮑叔牙
B. 陈重和雷义
C. 廉颇和蔺相如
D. 孔融和祢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八拜之交指的是管鲍之 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其中的忘年 之交意思是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A 项错误,管鲍之交,指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 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B 项错误,胶膝之交, 一般指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 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C 项错误,刎颈之交,意思是比喻可以同 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D项正确,忘年之交,意思是年辈不相当
而结交为友。出自《后汉书 ·称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意思是四十岁 的孔融和二十岁的祢衡交为朋友,故称“望年”。故正确D。
A. 光 纤
B. 超 声 波
C. 电 磁 波
D. 次 声 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技。 A 项错误,光纤是一种将讯 息转换为光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的媒介,主要由玻璃或塑胶纤维组成。B 项错误,超声波是一种频 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 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C 项正确,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分 为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X 射线、射线等。无线电通信靠的是电 磁波,所以“5G”手机传递信息的载体是电磁波。 D 项错误,频率小于20Hz (赫兹)的声波叫作 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且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 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 动频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故正确C。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观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A 项错误,有效性是指完成策 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实践没有普遍有效性这个特点。B 项错误,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具有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选项与题无关。 C 项错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 性即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与题无关。 D 项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企 业家和学员的区别是,企业家心动的同时,也行动了,这与直接现实性的本意不谋而合。说明社会实践具有现 实性,变成了现实。故正确D。
A. 认识具有主体性
B. 认识具有反复性
C. 认识具有客观性
D. 认识具有创造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 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在于: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 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的这一特点。故正确B。
A. 云贵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情国力。 A 项错误,云贵高原位 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云贵高原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文 化的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B 项错误,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西北部沙漠、 戈壁广布,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 C 项正确,青藏高原具有一 个自己独特的气候系统,并且气候气温模式呈现出“分层”状态,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 低,气温日较差大。气温的冷热也非常明显。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 -6℃以下。青藏高原的结构性划分引发了高原区域的气流影响。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 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 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D 项错误,黄土 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故正确C。
A. 新 乡
B. 大泽乡
C. 义渠县
D. 陈县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 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故正确B。
A. 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保障体系
B. 法治实施体系法治运行体系
C. 党内法规体系法治运行体系
D. 法治实施体系法治保障体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故正确D。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④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知识。要求考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有 所了解和掌握。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中;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在讲话中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 战略部署;邓小平完整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故正确C。
A.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B. “长平之战”——破釜沉舟
C. “长勺之战”——退避三舍
D. “城濮之战”——四面楚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 项正确,“桂陵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 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在河南长垣西北)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 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B 项错误,“长平 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 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而“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是说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 军以破釜沉舟、大无畏精神打败秦名将章邯、王离,最终导致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C 项错 误,“长勺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684年齐国与鲁国在长勺(今山东省莱芜)进行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 鲁息兵言和。“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是指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 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 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 胜 。D 项错误,与“城濮之战”有关的是“退避三舍”。而“四面楚歌”是说相传项羽被刘邦带领 的军队困在垓下,没有粮食的支撑,士兵也越来越少,夜里包围他的军队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 羽心里丧失了斗志,后来骑马逃走,自刎江边。故正确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