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填方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
B、 当填土场地地面陡于 1/5 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阶高 0.2~0.4m
C、 当采用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时,每层压实遍数宜为 6~8 次
D、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E、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 由下而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
答案:ADE
解析:### A: 填方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
**正确。**
**解析:** 在进行土方回填时,使用同类土(即土壤类型相同)可以保持回填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比如颗粒大小、湿度、压实特性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土壤的压实效果和稳定性。如果填入的土壤种类差异过大,可能会导致沉降不均匀,影响工程质量。
**例子:** 比如在建设一个道路基础时,如果回填土是由不同类型的土壤组成(如粘土和砂土混合),这些不同土壤的压实性和稳定性差异会导致道路表面不平整,影响行车安全。
### B: 当填土场地地面陡于 1/5 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阶高 0.2~0.4m
**正确。**
**解析:** 当填土场地的坡度较陡时,直接进行回填和压实可能会导致滑坡或土体不稳定。为了确保土方回填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将斜坡挖成阶梯形,每个阶梯的高度一般为0.2到0.4米。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回填土层更容易压实,减少滑坡的风险。
**例子:** 比如在建设一个山坡上的房子时,如果坡度很陡,直接回填可能导致土体滑动。因此,先将坡面挖成阶梯状,每个台阶逐层回填和夯实,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土壤的稳定性。
### C: 当采用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时,每层压实遍数宜为 6~8 次
**不正确。**
**解析:** 每层的压实遍数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压实机的类型等。一般来说,振动压实机的使用次数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而不是固定的6~8次。需要通过实际的压实试验和检测来确认最适合的遍数。
**例子:** 在一个大型基础工程中,工程师会根据土壤试验数据和实际施工情况来调整振动压实机的工作遍数,以达到最佳的压实效果。
### D: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正确。**
**解析:** 在进行填方回填时,均匀地回填和夯实对于防止不均匀沉降至关重要。如果只在一侧进行回填,而另一侧留空,可能会导致回填土体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相对的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例子:** 比如在建造一个大型储水池时,如果仅在池底一侧进行填土和夯实,可能会导致储水池底部的土体不均匀沉降,影响储水池的使用效果。因此,应该在整个池底同时进行填土和夯实。
### E: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
**正确。**
**解析:** 在填土过程中,从场地最低处开始填土,逐层分层铺填是为了保证每一层都能够均匀压实,避免因填土层厚度过大而导致的压实不均匀。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体的沉降,增强回填土的稳定性。
**例子:** 比如在填筑一个建筑基础时,从最低处开始分层填土,每层厚度适中,并逐层夯实,能确保基础的稳定性,避免未来由于沉降不均匀造成建筑物的开裂或倾斜。
### 总结
A、 填方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
B、 当填土场地地面陡于 1/5 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阶高 0.2~0.4m
C、 当采用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时,每层压实遍数宜为 6~8 次
D、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E、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 由下而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
答案:ADE
解析:### A: 填方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
**正确。**
**解析:** 在进行土方回填时,使用同类土(即土壤类型相同)可以保持回填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比如颗粒大小、湿度、压实特性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土壤的压实效果和稳定性。如果填入的土壤种类差异过大,可能会导致沉降不均匀,影响工程质量。
**例子:** 比如在建设一个道路基础时,如果回填土是由不同类型的土壤组成(如粘土和砂土混合),这些不同土壤的压实性和稳定性差异会导致道路表面不平整,影响行车安全。
### B: 当填土场地地面陡于 1/5 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阶高 0.2~0.4m
**正确。**
**解析:** 当填土场地的坡度较陡时,直接进行回填和压实可能会导致滑坡或土体不稳定。为了确保土方回填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将斜坡挖成阶梯形,每个阶梯的高度一般为0.2到0.4米。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回填土层更容易压实,减少滑坡的风险。
**例子:** 比如在建设一个山坡上的房子时,如果坡度很陡,直接回填可能导致土体滑动。因此,先将坡面挖成阶梯状,每个台阶逐层回填和夯实,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土壤的稳定性。
### C: 当采用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时,每层压实遍数宜为 6~8 次
**不正确。**
**解析:** 每层的压实遍数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压实机的类型等。一般来说,振动压实机的使用次数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而不是固定的6~8次。需要通过实际的压实试验和检测来确认最适合的遍数。
**例子:** 在一个大型基础工程中,工程师会根据土壤试验数据和实际施工情况来调整振动压实机的工作遍数,以达到最佳的压实效果。
### D: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正确。**
**解析:** 在进行填方回填时,均匀地回填和夯实对于防止不均匀沉降至关重要。如果只在一侧进行回填,而另一侧留空,可能会导致回填土体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相对的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例子:** 比如在建造一个大型储水池时,如果仅在池底一侧进行填土和夯实,可能会导致储水池底部的土体不均匀沉降,影响储水池的使用效果。因此,应该在整个池底同时进行填土和夯实。
### E: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
**正确。**
**解析:** 在填土过程中,从场地最低处开始填土,逐层分层铺填是为了保证每一层都能够均匀压实,避免因填土层厚度过大而导致的压实不均匀。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体的沉降,增强回填土的稳定性。
**例子:** 比如在填筑一个建筑基础时,从最低处开始分层填土,每层厚度适中,并逐层夯实,能确保基础的稳定性,避免未来由于沉降不均匀造成建筑物的开裂或倾斜。
### 总结
A. 夯实地基一般有效加固深度为 3~10m
B. 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C. 强夯置换夯锤底面形状宜采用圆形
D. 强夯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 1/3~2/3
E. 应现场检查处理后的地基均匀性、密实度等检测报告和承载力检测资料
解析:A: 夯实地基一般有效加固深度为 3~10m。夯实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一般在3~10m之间,可以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调整。
B: 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置换处理地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地基处理方法,需要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以确保工程质量。
C: 强夯置换夯锤底面形状宜采用圆形。强夯置换处理地基时,夯锤底面形状宜采用圆形,这样可以更好地传递夯击力,提高处理效果。
E: 应现场检查处理后的地基均匀性、密实度等检测报告和承载力检测资料。在夯实地基处理完成后,应当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地基的均匀性、密实度等,并获取相应的检测报告和承载力检测资料,以评估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A. 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后方可起吊
B. 锤击沉桩法接桩方法包括焊接,卡扣式、抱箍式等机械快速连接方法
C. 锤击桩终止沉桩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
D. 静力压桩法施工前进行试压桩的数量不少于 2 根
解析:### 选项 A: 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后方可起吊
**解析**:
- 预制桩在施工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养护时间,使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通常,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80%至90%后就可以起吊。这是因为预制桩在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已经能够承受吊装的重量和运输过程中的应力。因此,选项 A 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操作中达到100%强度并非必要。
### 选项 B: 锤击沉桩法接桩方法包括焊接,卡扣式、抱箍式等机械快速连接方法
**解析**:
- 锤击沉桩法主要使用重锤对桩体施加冲击力,使桩体沉入土中。接桩的方法有焊接、卡扣式、抱箍式等机械连接方式。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预制桩连接在一起,确保桩体的连续性和施工的稳定性。因此,选项 B 的描述是正确的。
### 选项 C: 锤击桩终止沉桩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
**解析**:
- 在锤击桩法施工中,沉桩的终止位置通常是通过控制桩端的标高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当桩端到达预定的设计标高或者承载力达到要求时,就可以停止沉桩。这是因为桩端的标高直接影响到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因此控制桩端标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选项 C 是正确的。
### 选项 D: 静力压桩法施工前进行试压桩的数量不少于 2 根
**解析**:
- 在静力压桩法中,试压桩的数量通常会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施工规范来确定。常见的做法是进行1根试桩来评估桩体的实际承载力。因此,选项 D 的说法可能不符合实际的工程要求和规范。
### 结论
通过对每个选项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选项 C 关于“锤击桩终止沉桩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 C。
A. 静载试验
B. 高应变法
C. 钻芯法
D. 低应变法
解析:### 题目分析
**题干:** 下列桩基检测方法中,可以用来分析桩侧和桩端阻力及进行打桩过程监控的是( )。
**选项:**
- A: 静载试验
- B: 高应变法
- C: 钻芯法
- D: 低应变法
**正确答案:** B: 高应变法
### 各选项解析
1. **静载试验 (A)**
- **定义:** 静载试验是通过在桩顶施加静态荷载,逐步增加荷载并测量桩的沉降,以确定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
- **优点:** 能够准确地测量桩的极限承载力以及桩的变形情况。
- **不足:** 主要在桩基施工完成后进行,不能实时监控打桩过程中的状态,也不能直接分析桩侧和桩端的阻力分布。
**例子:** 想象你在一个新建的摩天大楼工地上,你需要确保桩基可以承受大楼的重量。你用静载试验在桩顶施加逐步增加的重量,看桩是否变形过大。
2. **高应变法 (B)**
- **定义:** 高应变法通过在桩顶施加冲击载荷(通常用锤击),测量桩在冲击下的应变响应,从而分析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并监控打桩过程中的桩的受力情况。
- **优点:** 能够在打桩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分析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适用于评估桩的施工质量。
- **不足:** 对于桩的长期性能评估可能不如静载试验精确,但非常适合在施工中进行即时反馈。
**例子:** 想象你在一个建造中的桥梁项目中,使用高应变法对桩基进行测试。你用一个专门的设备在桩顶施加冲击,然后测量桩的反应,实时监控桩的状态,确保每根桩都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打桩。
3. **钻芯法 (C)**
- **定义:** 钻芯法通过从桩体中取出一部分桩芯进行取样和检测,主要用于分析桩的混凝土强度和质量。
- **优点:** 直接获取桩体材料样本,能够测试桩体的混凝土强度、缺陷等。
- **不足:** 不适用于实时监控打桩过程,也不能直接分析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
**例子:** 想象你在一个建筑物的桩基中取出一段混凝土样本,测试其强度来确保施工质量,但无法实时了解桩的受力情况。
4. **低应变法 (D)**
- **定义:** 低应变法是通过在桩顶施加低能量的冲击(如敲击),测量桩的振动波形,从而评估桩的完整性和承载力。
- **优点:** 能够快速评估桩的质量和完整性,但主要用于评估桩的整体状态和缺陷,而不是详细分析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
- **不足:** 不如高应变法那样详细地分析桩的阻力分布。
**例子:** 想象你在桩基施工后使用低应变法检测桩的完整性,通过轻微的敲击检测桩的振动,以判断是否有裂缝或其他缺陷,但不能详细分析桩的具体受力情况。
### 总结
**高应变法**能够在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并分析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因此是题目中的正确答案。而其他方法(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虽然各有优点,但不具备高应变法的实时监控和详细分析能力。
A. 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等
B.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 宜设置贯通的后浇带
C. 后浇带宽不宜小于 800mm
D. 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断开
解析:### 题目解析
#### 选项 A: 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等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混凝土基础的设计主要包括几种常见的形式:
- **条形基础**:适用于较长且承重均匀的墙体,形状类似于条形。
- **独立基础**:用于支撑单独的柱子或立柱,通常是方形或矩形。
- **筏形基础**:用于地基承载能力较低的情况,可以分散负荷,形状像筏子。
- **箱形基础**:类似于筏形基础,但其侧壁较高,用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建筑。
这些形式都是基础施工中常见的结构类型。
#### 选项 B: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贯通的后浇带
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对于长度较大的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设置贯通的后浇带有助于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或干缩而产生裂缝。这是一种工程实践中的常见措施。
#### 选项 C: 后浇带宽不宜小于 800mm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后浇带是为了减少大面积混凝土基础施工时可能产生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为了确保后浇带的有效性,其宽度通常不应小于 800mm,以便充分抵消混凝土收缩应力并进行必要的施工处理。
#### 选项 D: 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断开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后浇带施工时,钢筋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但钢筋不一定要断开。实际上,在后浇带的施工缝处,钢筋应当是连续的,但需要适当的处理和搭接,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连接强度。断开的钢筋会影响混凝土的受力效果和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确保钢筋的适当搭接和连接,而不是简单地断开钢筋。
### 结论
选项 D 是错误的,因为在后浇带施工缝处,钢筋需要适当地处理和搭接,而不是完全断开。这个处理方法能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强度。
### 生动例子
可以把混凝土基础施工想象成制作一座大楼的"基础拼图"。每块拼图(即混凝土基础的一部分)需要精确地拼接在一起。如果我们把钢筋在拼接处断开,相当于在拼图上留下了大洞,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钢筋的合理连接就像是拼图中的关键部位,确保了大楼稳固的“拼图”效果。
A.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角
B. 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朝上
C. 独立柱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下面
D. 设计使用年限达到 100 年的地下结构和构件,其迎水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0mm
解析:联想例子:可以想象在建筑工地上,当施工人员在进行基础底板的钢筋施工时,如果没有设置钢筋撑角,上下层钢筋网可能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错位或者变形,导致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因此,设置钢筋撑角就像是在给基础结构“加固”,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A.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不宜大于 160mm
B. 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 170kg/m3
C. 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50%
D. 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40%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求。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并找出错误的说法。
### 选项分析
**A: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不宜大于 160mm**
坍落度是衡量混凝土工作性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来评估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施工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浇筑时间长,坍落度一般要求较高,以确保混凝土能够顺利浇筑并填充到模具中。因此,实际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坍落度可以大于160mm,通常在160mm到200mm之间。因此,选项A的说法是错误的。
**B: 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 170kg/m³**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水的用量需要控制,以避免水泥水化过快导致的温度裂缝。170kg/m³的水用量是一个合理的限制,通常在这个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C: 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50%**
粉煤灰作为一种矿物掺合料,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水化热。根据相关标准,粉煤灰的掺量通常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D: 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40%**
矿渣粉同样是一种常用的矿物掺合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矿渣粉的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因此,选项D也是正确的。
### 结论
综上所述,选项A是错误的,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坍落度可以大于160mm,而其他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 深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水坝、桥梁等。这些结构需要使用大体积混凝土,以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流动性至关重要,如果坍落度过低,混凝土可能无法顺利填充到模具的每个角落,导致结构缺陷。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浇筑一个大型水坝,混凝土的坍落度如果太小,就像是你在倒一杯牛奶时,牛奶流动性不足,可能会溢出杯子外面,造成浪费和混乱。而如果坍落度过大,混凝土可能会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影响最终的强度和耐久性。
A. 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 50℃
B.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 20℃
C.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 2℃/d
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 20℃
E. 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测温不应少于 2 次
解析:### 选项解析
#### A: 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 50℃
**解释**: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是因为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热量。如果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即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差值)超过 50℃,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或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合理的最大温升值应控制在 50℃以下。
#### B: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 20℃
**解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指标,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过大可能会引发裂缝。通常,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应该控制在 20℃以内。这样可以减少热胀冷缩带来的应力,从而降低裂缝发生的风险。
#### C: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 2℃/d
**解释**: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温度降得过快会引起温差应力,导致裂缝的产生。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应该控制在 2℃/天以内。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温度,从而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 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 20℃
**解释**: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的差异过大会增加表面裂缝的风险。为减少这种风险,表面温差不应超过 20℃。这样可以减少温差引起的应力,从而降低裂缝的可能性。
#### E: 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测温不应少于 2 次
**解释**:虽然频繁的温度监测对控制混凝土温度至关重要,但根据实际要求,每昼夜测温的次数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要求可能低于每昼夜测温两次,具体取决于施工条件和管理规范。因此,这个选项在所有情况下未必都是正确的。
### 总结
- **正确答案**:A、C、D
- A: 控制混凝土最大温升值,避免过高温度导致的问题。
- C: 控制混凝土降温速率,避免降温过快导致裂缝。
- D: 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减少裂缝风险。
- **不正确的选项**:B、E
- B: 虽然温差控制重要,但具体温差限制可能因规范或项目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
- E: 频次要求依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所有情况下都是每昼夜两次。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做一个大规模的巧克力蛋糕。混凝土的行为有点类似于巧克力:当它加热(像在烘烤过程中),巧克力内部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融化和膨胀。为了让巧克力蛋糕均匀地烤熟,我们需要确保内部温度变化不会太快,也不能让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差异太大。如果你在烘烤过程中发现表面已经开始变干而内部还很湿,你可能会遇到裂缝(就像混凝土中的裂缝)。所以,你需要控制烘烤温度,确保加热均匀,减少温差,从而得到完美的巧克力蛋糕。混凝土施工中的温控措施就是为了类似的目的——确保整个混凝土体的温度变化不会导致结构问题。
A. 胶合板模板
B. 组合钢模板
C. 大模板
D. 组合铝合金模板
解析:这道题目主要考察的是对各种模板特性的理解。我们来看一下每种模板的特点,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信息。
### 题目分析
题目中提到的模板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1. **重量轻**:便于操作和搬运。
2. **拼缝好**:施工时接缝处平整,不会影响混凝土表面质量。
3. **周转快**:模板的使用周期短,能够快速拆卸和重新使用。
4. **成型误差小**:模板能够保证混凝土成型尺寸的精确。
5. **利于早拆体系应用**:模板能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快速拆除。
### 各种模板的特点
1. **胶合板模板 (A)**
- **重量**:相对较轻,但比铝合金模板重。
- **拼缝**:胶合板表面可能有接缝问题,影响混凝土表面平整度。
- **周转**:不如铝合金模板耐用,重复使用次数有限。
- **成型误差**:相对较大,因为胶合板可能变形。
- **早拆**:不如铝合金模板方便。
2. **组合钢模板 (B)**
- **重量**:较重,不如铝合金模板轻便。
- **拼缝**:钢模板的拼缝可以处理得很好,但还是不如铝合金模板精细。
- **周转**:钢模板耐用,但相对较重,不利于快速拆装。
- **成型误差**:较小,但由于重量和安装复杂性,误差可能存在。
- **早拆**:较难,拆除和安装比较麻烦。
3. **大模板 (C)**
- **重量**:大模板通常比较重,不如铝合金模板轻便。
- **拼缝**:因为面积大,拼缝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 **周转**:虽然大模板可以减少拼缝数量,但整体周转效率不如铝合金模板。
- **成型误差**:由于尺寸较大,成型误差控制难度较大。
- **早拆**:因为模板大,拆装可能比较费力。
4. **组合铝合金模板 (D)**
- **重量**:铝合金模板非常轻便,相比其他模板更容易搬运和操作。
- **拼缝**:拼缝处理得很好,能够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
- **周转**:耐用且易于拆装,能够实现快速周转。
- **成型误差**:成型误差小,因为铝合金模板的精度高,稳定性好。
- **早拆**:非常适合早拆,拆卸迅速且方便。
### 结论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组合铝合金模板 (D)** 是最符合题目中要求的模板。它具有重量轻、拼缝好、周转快、成型误差小和利于早拆体系应用的优点,因此答案是 **D**。
A. 15
B. 21
C. 22.5
D. 30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混凝土的强度和模板拆除的相关知识。我们来逐步分析这个问题。
### 题目解析
在混凝土结构中,模板的作用是支撑新浇筑的混凝土,直到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能够独立承载其自身的重量以及其他荷载。对于现浇阳台板这样的结构,通常需要确保混凝土在拆模时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 C30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30 N/mm²。这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混凝土在28天龄期时的抗压强度。
**拆模强度**:
- 一般来说,混凝土在拆模时,强度需要达到其设计强度的70%到80%。对于C30混凝土,70%大约是21 N/mm²,80%大约是24 N/mm²。因此,拆模时的强度要求通常在这个范围内。
### 选项分析
- **A: 15 N/mm²**:低于70%的设计强度,不符合拆模要求。
- **B: 21 N/mm²**:正好是70%的设计强度,符合拆模要求,但通常建议更高一些。
- **C: 22.5 N/mm²**:略高于70%,但仍低于80%。
- **D: 30 N/mm²**:等于设计强度,完全符合拆模要求。
### 正确答案
根据上述分析,虽然21 N/mm²是拆模的最低要求,但为了安全起见,通常建议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30 N/mm²)时再拆模。因此,正确答案是 **D: 30 N/mm²**。
### 深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家里做一个蛋糕。你把面糊倒进模具里,放进烤箱。烤蛋糕的过程中,面糊需要时间来膨胀和凝固。你不能在蛋糕还没完全熟的时候就把它从模具里拿出来,否则蛋糕可能会塌陷,变得不成形。
在这个例子中,蛋糕的“熟”就相当于混凝土的强度,而模具就像是模板。只有当蛋糕完全熟透(即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时,你才能安全地将其从模具中取出。
A. 模板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 3.0
B. 有水平泵管设置时,模板支撑脚手架的施工荷载标准值不应低于 4.0kN/m2
C. 模板支撑脚手架的可调托撑调节螺杆插入脚手架立杆内的长度不小于 150mm
D. 当插入的立杆钢管直径为 48.3mm 及以上时,伸出长度不应大于 200mm
E. 可调托撑螺杆插入脚手架立杆钢管内的间隙不应大于 3.0mm
解析:### 题干分析
**A: 模板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 3.0**
- **解析**:模板支撑脚手架的高宽比限制是为了确保脚手架的稳定性。如果脚手架太高而宽度不足,会增加脚手架倾倒的风险。高宽比的限制确保了脚手架有足够的基础稳定性,避免了由于高度过高而导致的倒塌风险。
- **例子**: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积木游戏,搭建一个很高但很窄的塔。如果塔的底座不够宽,就很容易倒塌。类似的,脚手架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基础,防止它在施工过程中倾倒。
**B: 有水平泵管设置时,模板支撑脚手架的施工荷载标准值不应低于 4.0kN/m²**
- **解析**:施工荷载标准值是指脚手架可以安全承载的最大荷载。在有水平泵管等设备的情况下,脚手架需要承受额外的荷载。因此,要求最低荷载标准值,以确保脚手架能够安全地承受这些额外的重量。
- **例子**:想象一个大型的水管通过脚手架上方进行施工,如果脚手架设计的荷载标准值不够高,可能导致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倒塌,造成安全隐患。
**C: 模板支撑脚手架的可调托撑调节螺杆插入脚手架立杆内的长度不小于 150mm**
- **解析**:可调托撑的作用是调节脚手架的高度和稳定性。为了确保托撑与立杆之间的连接牢固,螺杆的插入长度有一个最小要求。如果插入长度不足,会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可能导致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 **例子**:想象一个用来调整桌子高度的螺杆,如果螺杆的插入深度不够,桌子可能会不稳或倾斜。同样,脚手架的托撑螺杆也需要足够深地插入立杆,以确保脚手架的稳固性。
**D: 当插入的立杆钢管直径为 48.3mm 及以上时,伸出长度不应大于 200mm**
- **解析**:立杆的伸出长度限制是为了避免脚手架由于立杆不稳而出现安全问题。较大的立杆直径可以承受更大的负荷,但伸出长度仍需控制,以确保稳定性。
- **分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没有在答案中选择,因为它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些特定条件的要求。一般来说,不同的规范可能对这一点有不同的具体规定。
**E: 可调托撑螺杆插入脚手架立杆钢管内的间隙不应大于 3.0mm**
- **解析**:插入间隙的控制是为了确保托撑螺杆与立杆之间的连接紧密,避免因为间隙过大导致的稳定性问题。过大的间隙会影响托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 **分析**:这个选项实际上是正确的,但可能在选择标准中被忽略了。合理控制间隙可以有效地提高脚手架的稳定性。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