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5
B、6.5
C、4.5
D、3.5
E、2.5
答案:D
A、8.5
B、6.5
C、4.5
D、3.5
E、2.5
答案:D
A. 多数是有颜色的物质
B. 它们是弱酸和弱碱
C. 它们的离解常数决定发生颜色改变时的pH
D. 指示剂应当用大量,目的是能清楚看到颜色改变
E. 温度是影响滴定的一种因素
解析:解析:酸碱指示剂只需要微量,大剂量反而使颜色变化不明显。
A. 苯酚
B. 苯
C. 硝基苯
D. 碘苯
E. 苯甲酸
A. HClO₄
B. CH₃COOH
C. HCl
D. H₃BO₃
E. H₂SO
解析:解析:CH₃COOH是选项中最弱的酸,只有最大浓度才能与其他酸保持相等酸度。
A. C【FeSO₄】=C【H₂C₂O₄】
B. C【FeSO₄】=2C【H₂C₂O₄】
C. C【H₂C₂O₄】=2C【FeSO₄】
D. C【FeSO₄】=4C【H₂C₂O₄】
E. 4C【FeSO₄】=C【H₂C₂O₄】
解析:解析:一个FeSO₄只能失去一个电子,而一个H₂C₂O₄可以失去两个电子。
A. 苯甲酸
B. 苯
C. 萘
D. 联苯
E. 硝基苯
A. 滴定开始
B. 滴定至中途时
C. 滴定近终点时
D. 滴定至碘的颜色褪去时
E. 任何时候
解析:解析:间接碘量法滴定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时间为近终点时,加入过早会出现深蓝色,很难变化。
A. 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 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 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 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E. 滴定开始前加淀粉
A. 温度
B. 气压
C. 指示剂用量
D. 溶剂
E. 滴定程序
解析:解析:在正常滴定分析时的温度、指示剂用量、溶剂、滴定程序、中性电解质等均是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但当时的气压对其无明显影响。
A. 0.05<Rf值<0.85
B. Rf值>0.05
C. Rf值<0.85
D. Rf值<1.0
E. 0.5<Rf值<1.0
解析:解析:Rf值是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参数。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之比。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A. H₂SO₄
B. HNO₃
C. NaOH
D. HCl
E. 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