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苯酚
B、 苯
C、 硝基苯
D、 碘苯
E、 苯甲酸
答案:A
A、 苯酚
B、 苯
C、 硝基苯
D、 碘苯
E、 苯甲酸
答案:A
A. 四份
B. 两份
C. 三份
D. 五份
E. 六份
A. 破坏菌体细胞壁
B. 破坏细胞膜和抑制脱氢酶活性
C. 使蛋白凝固
D. 抑制生长因子
E. 妨碍细菌代谢
解析:解析:来苏尔属于酚类消毒剂,消毒机制是损伤细菌细胞膜。
A. 为防止加入硝酸后反应过于剧烈,导致试样
溅出损失,可采取向试样中先加入少量水
B. 在加热过程中如需添加HNO₃或高氯酸时,可立即、随时加入
C. 消解时,可用表面皿或小漏斗等覆盖容器,使HNO₃和高氯酸呈回流状态
D. 在消解过程中,要不停地仔细观察试样状态
E. 在液面仍可见脂肪成分的漂浮物时,要
防止使用或进入高氯酸消解阶段
解析:解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妆品中的铅,采用湿式消解法进行样品预处理时使用HClO₄-HNO₃消化体系,应特别注意,一定要在加入HNO₃前,预先将乙醇等可挥发的有机物赶掉。为防止反应剧烈导致试样溅出损失,可向试样中先加入少量水,再加入硝酸。在室温放置过夜后再加热消解处理。有机物多时,可连续添加硝酸。如高氯酸和硝酸一同加入,当消化液开始产生高氯酸白烟,但样液仍呈深黄棕色时,应随即进行冷却,添加HNO₃。在加热过程中如需添加HNO₃或高氯酸时,应将容器移出电热板,冷却至50~60℃再添加。
A. 大米
B. 水
C. 空气
D. 血液
E. 土壤
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
C. 阻止病毒脱壳
D.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E. 阻止病毒核酸复制
解析:解析:中和抗体在病毒免疫中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改变病毒表面的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使病毒不能穿入易感细胞内进行增殖。
A. 原子化效率越高,方法灵敏度越高
B. 原子化时,产生的游离基态原子越多,
方法灵敏度越高
C. 原子化时,产生的激发态原子越多,方法灵敏度越高
D. 原子化温度越高,方法灵敏度越高
E. 原子化条件选择越好,方法灵敏度越高
A. 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主族
B. 周期表有7个周期,8个主族
C. 周期表有9个周期,16个族
D. 周期表有9个周期,8个主族
E. 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解析:解析:元素周期表行为周期,列为族。
A. 有电磁干扰,导致仪器失灵
B. 仪器零部件配置不合理,产生实验误差
C. 实验室电路的电压小于额定值
D. 波长指示值与实际出射光谱值不符合
E. 实验室电路的电压高于额定值
A. 1mg/L
B. 100μg/L
C. 50μg/L
D. 10μg/L
E. 5μg/L
A. 毒素和增殖能力
B. 侵袭力和毒素
C. 侵袭力和器官反应性
D. 产生外毒素的能力
E. 毒素与宿主的反应
解析:解析: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并能在其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毒素则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